菊花茎菌核性糜烂病在日本叫做菌核病。我国的上海、四川等地有出现。该病损害植株的茎部,病发严重时,招致全株性立枯。
症状:该病主要形成在近土表的茎基部,有时也形成在茎中部。病发早期,病部变色并逐步扩展成不规矩的年夜病斑,呈水渍状软腐。病发前期,当状况湿度年夜时,病斑处泛起白色菌丝。当病斑环绕茎基一周时,招致叶繁茂、下垂,最初植株呈立枯状。剖解病茎,在茎秆表里都可见到玄色鼠粪样的菌核。病害出现在茎中部时,病斑多泛起在分枝处或叶柄基部,病斑暗褐色,其上出现白色菌丝,前期亦产生菌核,病部以上的叶逐步繁茂,也可向下方扩展,招致全株立枯。
病原:病原为核盘菌属真菌(Sclerotiniasclerotiorum(Lib.)deBary),附属子囊菌亚门、盘菌纲、柔膜菌目。
病发纪律:病原菌以菌核在病残体和土中越冬,翌年状况前提合适期,产生子囊盘和子囊胞子,子囊胞子借风雨流传,从伤口侵入寄主,举办侵害损伤。阴湿多旱季节病发重。轮种病发亦重。后期作物为十字花科等蔬菜时,病发重。
防治和治疗:①舍弃侵害泉源:完全扫除病残体,集中烧毁。②增强栽培治理:选择透风透光优秀的地段栽种。植株间不宜过密。与禾本科作物轮种。③药剂防治和治疗:病发期,喷施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50%苯来特1000倍液,或50%氯硝胺10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