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上海、沈阳、广州、唐山、天津。
【症状】该病重要形成于田间,染病后的植株幼嫩叶柄弯曲、皱缩,叶簇变黄、干枯,花梗弯曲,色泽较浓,最后黄化枯萎。大田成株期发病时,外侧叶子从尖端开始黄化,随后内侧的叶子也发黄,成长停滞,最后枯萎,病株的球根腐烂。球茎被浸染时,个别发生水渍状不规则近圆形小病斑,病斑逐渐变成赤褐色到暗褐色,病斑凹陷成环状萎缩,严重时,整个球茎呈黑褐色干腐。栽培有病的球茎时,受害严重的病球不能抽芽,或成苗纤弱,并很快死亡;受害轻的病球茎能够抽芽,直到长成正常植株,但最后还是叶尖变黄并逐渐向下扩大,直到整株枯死。花朵症状在有色品类颜色变深、花瓣变窄、向上歪斜,不能充分开放;球根发病可分辨为维管型、褐腐型、地盘干腐型。球茎病斑初为水渍状、不规则小斑,赤褐色到暗褐,凹陷,呈环状萎缩,在潮湿气候下,病斑上有白色菌丝和分生孢子,严重时整个球茎变成黑褐色干腐。贮藏不妥,病害可继续发展。
【病原】病原为真菌.重要病菌是唐菖蒲尖镰孢(Fusariumxoysporiumvar.gladioli),尚有串珠镰孢(F.moniliflorme)、藤草镰孢(F.scirpi)可导致枯萎。
分生孢子座鲜肉色,大小2mm。大型分生孢子具隔膜3~4个,3个隔膜者大小42~46×4.3~4.6(微米)。厚垣孢子平滑,单胞,圆球状,顶生或间生,生在菌丝中的大小为7~12×7~10(微米)菌丝白色棉絮状,菌核多,深蓝色
【发病规律】病菌在土壤和病球茎内越冬,从伤口侵入,是种传和土传病害。条件适宜时,成长期和贮藏期内病菌均可侵害;贮藏期的病球茎如果温度高病害可继续蔓延。莲座、氮肥过量,排水不良,栽培有病球茎等都会加重病害产生程度。雨天挖掘球茎时容易染病。
【防治和治疗办法】
(1)园艺防治和治疗:选择地下水位低、排灌良好的地块作苗床,不连做,采取2-3年轮种方法,可抑制病害。不施过量的氮肥;选择无病健康的球茎栽培;田间发现病株时连同病土一起挖除,病穴撒生石灰消毒。在晴天挖掘球茎,清除病球茎。球茎收藏初期的处理措施和贮藏条件参照唐菖蒲贮藏期青霉病防治和治疗对策。
(2)球茎处理:球茎尽快晾干,放在通风良好,温度适宜的贮藏窖内,贮藏温度以5摄氏度以下为宜。有病球茎能够用热水处理,但只能在充分休眠的子球上使用,子球在35摄氏度下坚持l星期,在水中预浸2天,然后置于0.5%福尔马林液2小时,冲洗后在57摄氏度水中浸0.5小时,取出立刻使其冷却,充分干燥后冷藏。
栽培前球茎药剂处理,在50%多菌灵500倍液中浸泡0.5小时,或用50%福美双66倍液浸泡,然后栽培。国外介绍,栽培前用苯菌灵加百菌清药液加热到49摄氏度,浸泡休眠或半休眠大球茎30分钟,能有用地防治和治疗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