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仙花种植区都有形成,可酿成植株死亡。
症状重要感染凤仙花根颈及其以下位置,初生灰褐色病斑,后快速扩展,使根部稍肿大,变成黑褐色腐烂;根颈部组织腐烂后失水而显皱缩。地上一些体现为病株忽然萎蔫,并逐渐加剧,似暂时缺水状,但浇水后不可逆转。
发病规律病原为真菌,拟黑根霉。病原菌随病株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土壤过湿、温度高、植株过密、通风不良的环境都有利于病害的产生。一般7~8月份发病较重。
防治和治疗措施
(1)增加种植管理。凤仙花应栽植于日光丰富和肥沃疏松、排水良好并呈中性至微酸性的土壤,并要通风良好。不要栽培于半阴或较湿处,以免疯长、倒伏、开花不良。
(2)花圃内要坚持卫生,准时清除残叶,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恰当多施钾肥,以促发新根避免烂根。
(3)发现全株萎蔫的病株,要准时连根带周围土壤一起挖除另处深埋,并对原土坑浇灌1%硫酸铜液消毒,晾晒7天后再补植;如是盆栽,病株盆上应废弃不用,对花盆用1%硫酸铜液浸泡1小时消毒后,在日光下曝晒7天再换新土栽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