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斑病是杜鹃花常见的一种叶斑病。全国各地出现较普遍,尤以广州、苏州、南京、连云港、武汉、合肥、沈阳等地较严重。该病除为害杜鹃花外,还为害杜鹃属其他植物。
症状特性:褐斑病重要出现在叶子上。最初叶面出现红褐色小点。随后逐渐发展为近圆形或因受叶脉制约而呈多角形病斑。病斑直径2―5毫米,为黑褐色,后期病斑中间变成黄白色至灰白色,边缘深褐色(因品类而差别)。病斑表面生灰褐色霉丛,严重时病斑相互连接成片,叶子枯黄,脱落。发病规律:该病由杜鹃尾孢菌(真菌)侵害所致。病菌在发病叶片或病残体上越冬。翌春气温上升,随风传播。一般4―5月份开始发病,直至12月底病害停止蔓延。广州地区,杜鹃褐斑病于4―7月发病最严重。温室盆栽杜鹃终年均可发病。高温、多湿的条件、有利于病害产生。杜鹃喜酸性土壤,在微碱性和排水不良的粘质土壤地区,杜鹃长势弱,易于发病。不一样品系的杜鹃抗病性有一定的差异。通常西鹃比春鹃易染病。据福建省农科院报导在当地栽培的五宝珠、欢天喜地等品类较抗病。
防治和治疗措施:①增加种植管理,应恰当加施硫酸亚铁,尤其是对偏碱性土壤。需坚持土壤湿润、疏松、忌积水。准时摘除发病叶片并消除盆土中或地上的病落叶,集中烧毁。植株间坚持通风,透光、下降湿度,以消除发病条件。②药剂防治和治疗:发病时期,喷洒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有良好的防效,也可施用其他杀菌剂。③选用抗病品系:选择适于当地种植的抗病性较强的品系,如南京栽培的南极、白御幸锦。福建栽植的五宝株、欢天喜地等品系均较抗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