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害对象 唐菖蒲、鸢尾、菊花、月季、一串红、海棠等多种花卉。
为害特点以成虫体或幼体取食种芽和叶片,受害叶片常呈孔洞或缺刻状,蛞蝓爬过的茎、叶和花留下白色粘液带。
形态特征:成虫体柔软,暗灰或黄白色,长30-60毫米。头部具2对触角,前一对短,后一对较长。体背前端有一外套膜,边缘卷起。
卵白色半透明,椭圆形,长2毫米左右。卵粒外有粘性物将卵粒粘在一起。
幼体淡褐色,形态同成体。
发生规律1年发生、2代。以成体或幼体在植株根部湿土内越冬。翌年春开始活动,潮湿多雨天气为活动为害盛期。初夏交尾卵于隐蔽潮土中,每处产卵数粒多成串,卵期15-20天。蛞蝓怕光,忌热,白天潜伏在阴暗潮湿之处,晚间至凌晨出来取食为害。阴雨潮湿或夜有露水时活动较频繁。
防治措施A.搞好圃地卫生,清除周围杂草,减少蛞蝓喜栖的阴湿场所。B.在蛞蝓活动期,认真检查被害植株附近阴暗潮湿处,发现蛞蝓立即捕杀。C.在受害较重的花圃四周撒施生石灰粉,发防止蛞蝓为害。或在傍晚喷洒3%生石灰水或100倍氨水于阴暗栖息处,以杀死蛞蝓。D.在为害盛期,在花卉周围堆些鲜嫩杂草或菜叶,并喷洒适量90%敌百虫稀释液以诱杀蛞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