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 | 霸王鞭 |
---|---|
门类 | 中药材·《中药大辞典》 |
中文名 | 霸王鞭 |
拉丁名 | Bà Wánɡ Biān |
英文名 | |
别名 | 金刚杵、冷水金丹、金刚纂、刺金刚 |
界 | 植物界、动物界、其它 |
门 | |
纲 | |
目 | |
科 | |
属 | |
种 | |
分布区域 | 生于山野石隙,也有栽培。分布云南。 |
命名者及年代 | |
保护级别 | |
备注 | 摘录:《中药大辞典》;出处 《植物名实图考》 |
更多 | 为大戟科植物霸王鞭的茎叶或茎中白色乳汁。随时可采。 |
《中药大辞典》:霸王鞭
拼音注音
Bà Wánɡ Biān
别名
金刚杵、冷水金丹(《滇南本草》),金刚纂(《丹房本草》),刺金刚(《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出处
《植物名实图考》
来源
为大戟科植物霸王鞭的茎叶或茎中白色乳汁。随时可采。
生境分布
生于山野石隙,也有栽培。分布云南。
原形态
多年生肉质灌木,高达3米,有乳状液汁。茎基部近圆柱形,上部四角形或五角形;小枝有3~5条纵棱,边缘波浪状。单叶互生,少而早落,叶片倒披针形,肉质,长10~12厘米,宽2~4厘米,全缘,两面无毛;叶柄长约6毫米,基部有刺1对。杯状花序顶生或侧生,具短柄,排列成聚伞状,花黄色。蒴果近球形,径约1厘米。花期春、夏。
化学成分
茎、乳汁含蒲公英赛醇、粘霉烯醇、大戟脑、环桉烯醇等三萜成分。花含并没食子酸。全株尚含:大戟醇、2,3-二甲氧基并没食子酸、琥珀酸等。
性味
苦涩,有毒。
①《滇南本草》:"味苦,有小毒。"
②《纲目拾遗》:"大毒。"
③《昆明民间常用草药》:"微苦涩,平,有毒。"
注意
《昆明民间常用草药》:"霸王鞭,全株有毒,供外用,忌内服。"
功能主治
治疮毒,皮癣;水肿。
①《滇南本草》:"主一切单腹胀水气、血肿之症,烧灰为末,用冷水送下。"
②《昆明民间常用草药》:"祛风,消炎,解毒。治疮毒,皮癣。"
用法用量
外用:取浆汁搽涂患处。内服:煅存性研末为散。
复方
治大疮大毒,皮癣:霸王鞭浆汁,外搽患处。(《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摘录
《中药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