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 | 窿缘桉叶 |
---|---|
门类 | 中药材·《中华本草》 |
中文名 | 窿缘桉叶 |
拉丁名 | Lónɡ Yuán ān Yè |
英文名 | Leaf of Protruding Eucalptus |
别名 | |
界 | 植物界、动物界、其它 |
门 | |
纲 | |
目 | |
科 | |
属 | |
种 | |
分布区域 | 生态环境:栽培于广东、海南、广西等地。资源分布:原产澳大利亚。 |
命名者及年代 | |
保护级别 | |
备注 | 摘录:《中华本草》;出自《广西中药志》;窿缘桉叶,又作农药及灭州、孑孓的用药为提取核油的原料。 |
更多 | 药材基源:为桃金娘科植物窿缘桉的叶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ucalyptus exserta F.Muell.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多鲜用。 |
《中华本草》:窿缘桉叶
拼音注音
Lónɡ Yuán ān Yè
英文名
Leaf of Protruding Eucalptus
出处
出自《广西中药志》;窿缘桉叶,又作农药及灭州、孑孓的用药为提取核油的原料。
来源
药材基源:为桃金娘科植物窿缘桉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ucalyptus exserta F.Muell.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多鲜用。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栽培于广东、海南、广西等地。
资源分布:原产澳大利亚。
原形态
乔木,高15-18m。树皮宿存,稍坚硬,粗糙,有纵沟,灰褐色。嫩枝有印棱,纤细,常下垂。幼太叶对生,叶片窄披针形,宽不及1cm,有短柄;成熟叶片狭披针形,长8-15cm,宽1.5cm,稍弯曲,两面多秃小黑腺点,叶柄长1.5cm,纤细。伞形花序腋生,有花3-8朵,部梗圆形;花梗长3-4mm,花蕾长卵形,长8-10mm;萼管半球形,长2.5-3mm,宽4mm;帽状体长5-7mm,长锥形,先端渐尖;雄蕊多数,长6-7mm,花丝着生于药隔上半部,药室平行,纵裂;子房与萼管合生。蒴果近球形,直径6-7mm,果缘突出萼管2-2.5mm,果瓣4,长1-1.5mm。花期5-9月。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喜光、不耐寒,要求年平均温度18℃以上,无霜或稍有轻霜,约对低温0℃以下,受不同程度冻害。要求雨量充沛,在年降雨量1500mm的地区,生长良好。亦耐干旱,早季5-6个月仍能生长。对土壤要求不严,适生于酸性红壤,能耐盐碱。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培育容器苗栽植。先10年以上健壮植株作母树,当蒴果呈深绿以并带褐色斑点时采收,摊晒1-2d,收集种子。于春季2-3月和秋季9-10月播种。种子发芽需要充足水分,要保持苗圃土壤表层5cm;左右湿润,不宜过湿。当种苗长出2-3片真叶后,选健壮苗移入容器中培养。苗高20cm以上时可种植,挖长、宽各40cm,深30cm的穴,小苗深栽2-3cm。
田间管理 定植后2-3年内,每年在早春,雨季前或秋季雨天后,中耕除草2-3次。施肥宜在早春时结合松土壤草进行,以施有机肥为主。
性状
干燥叶片呈镰刀状披针形,表面灰绿色,散有亦褐色或蛴褐色的木栓斑点,主脉干缩成一条沟槽。叶炳棕褐色,多扭转。革质,质脆易拆碎。产广西、广东等地。
化学成分
自叶中分离到右旋-儿茶精(-catechin),杨梅树皮素葡萄糖甙(myricetin glucoside),没食子酸(gallic acid)[1]。
性味
味辛;苦;性温
功能主治
祛风止痒;燥湿杀虫。主风湿疹痒;脚气湿痒;风湿痹痛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煎汤洗或捣敷。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