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 | 葫芦茶根 |
---|---|
门类 | 中药材·《中华本草》 |
中文名 | 葫芦茶根 |
拉丁名 | Hú Lu Chá Gēn |
英文名 | Root of Triquetrous Tadehagi |
别名 | |
界 | 植物界、动物界、其它 |
门 | |
纲 | |
目 | |
科 | |
属 | |
种 | |
分布区域 | 生态环境:1.生于海拔500-700m的荒地、低丘陵地草丛中。2.生于向阳山坡疏林下、路边及丘陵地带。资源分布:1.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2.分布于浙江、台湾、广西、四川、云南。 |
命名者及年代 | |
保护级别 | |
备注 | 摘录:《中华本草》;出自《贵州草药》 |
更多 |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葫芦茶.Tadehagi triquetum(L.)Ohashi及蔓茎葫芦茶Tadehagi triquetrum (L.)Ohashi subsp.pseudotriquetrum(DC.)Ohashi 的根。拉丁植物 |
《中华本草》:葫芦茶根
拼音注音
Hú Lu Chá Gēn
英文名
Root of Triquetrous Tadehagi
出处
出自《贵州草药》
来源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葫芦茶.Tadehagi triquetum(L.)Ohashi及蔓茎葫芦茶Tadehagi triquetrum (L.)Ohashi subsp.pseudotriquetrum(DC.)Ohashi 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Tadehagi triquetum(L.)Ohashi[Desmodium triquetrum (L.)DC.;Pteroloma triquetrum (L.)Benth.]2.Tadehagi triquetrum (L.)Ohashisubsp.pseudotriquetrum(DC.)Ohashi [Desmodium pseudotriquetrum DC.]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挖根,除去泥土,洗净,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生于海拔500-700m的荒地、低丘陵地草丛中。
2.生于向阳山坡疏林下、路边及丘陵地带。
资源分布:1.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
2.分布于浙江、台湾、广西、四川、云南。
原形态
1.葫芦茶 落叶小灌木,高1-2m。直立,分枝。枝三棱形,棱上被粗毛,后变秃净。单叶互生,叶片卵状披针形至狭披针形,长6-15cm,宽1-4cm,先端急尖,基部浅心形或圆形,上面无毛,背面中脉和侧脉被长毛;叶柄具宽翅,形似葫芦;托叶2枚,披针形,有纵脉。总状花序腋生或顶生,长15-30cm;苞片小,锥尖状;花萼钟状,长约3mm,下面裂齿线状,有疏长毛;花冠紫红色,蝶形,旗瓣圆形,先端微凹,翼瓣倒卵形,基部有耳,龙骨瓣镰刀壮弯曲,爪与瓣片近等长;雄蕊10(9+l),二体,下部合生;子房密生短柔毛,花柱内弯。荚果条状长圆形,长2-5cm,有荚节5-8,秃净或被毛,背缝线直,腹缝线呈波状。花期7-9月,果期8-10月。
2.蔓茎葫芦茶 半灌木。全株伏地,多分枝。茎长达1m,三棱形,棱上疏被短硬毛。单叶互生,叶片卵状披针形至卵形,长3-10cm,宽l-5cm,先端急尖,基部心形;叶柄长0.7-3.2cm,具翅;托叶披针形,有纵脉。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萼筒短,5齿,稍长于萼筒,上面2齿合生,下面3齿呈披针形;花冠蝶形,紫色,长约7mm;雄蕊10,二体,下部合生。荚果条状长圆形,长20-28mm,宽约5mm,8-9节,无毛,具明显网状脉,腹背缝被缘毛。花、果期8月。
归经
肺;肝经
性味
味微苦;辛;性平
功能主治
清热止咳;拔毒散结。主风热咳嗽;肺痈;痈肿;瘰疬黄疸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
复方
①治风热咳嗽、咯血: 葫芦茶根三至五钱。煨水兑蜂蜜服。(《贵州草药》)②治肺痈: 葫芦茶根五钱。水煎服。(《福建中草药》)③治高烧或黄疸病: 葫芦茶根一两。煨水服。(《贵州草药》)④治痈肿: 葫芦茶鲜根、茎一至二两。水煎服;另用鲜叶加冷饭少许,捣烂敷患处。⑤治瘰疬、瓜藤痈: 葫芦茶鲜根一至二两。水煎服。⑥治骨痨: 葫芦茶干根一至二两,南蛇藤、山芝麻、粗叶熔干根各一两。酌加豆腐,水煎服。(④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药》)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