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 | 鲦鱼 |
---|---|
门类 | 中药材·《中药大辞典》 |
中文名 | 鲦鱼 |
拉丁名 | Tiáo Yú |
英文名 | |
别名 | 鮂、黑鰦、白鲦、参鱼、肉条鱼、鲹鱼、白漂子、鲹鲦 |
界 | 植物界、动物界、其它 |
门 | |
纲 | |
目 | |
科 | |
属 | |
种 | |
分布区域 | 分布很广,我国南北各河流、湖泊中均有。 |
命名者及年代 | |
保护级别 | |
备注 | 摘录:《中药大辞典》;出处 《纲目》 |
更多 | 为鲤科动物鲦鱼的肉。 |
《中药大辞典》:鲦鱼
拼音注音
Tiáo Yú
别名
鮂、黑鰦(《尔雅》),白鲦(《毛诗笺》),参鱼、肉条鱼(《尔雅翼》),鲹鱼(《纲目》),白漂子(《黑龙江流域鱼类》),鲹鲦(《中国经济动物志·淡水鱼类》)。
出处
《纲目》
来源
为鲤科动物鲦鱼的肉。
生境分布
分布很广,我国南北各河流、湖泊中均有。
原形态
体细长,侧扁,背部几成直线,腹部略凸。自胸鳍基部至肛门有明显的腹棱。体长约15厘米左右,头尖,略呈三角形。口端位,口裂向上倾斜。眼位于头的前部。鳃耙15~18。下咽齿3行,圆锥形,末端尖而带钩形,侧线鳞45~57,侧线在胸鳍基部的后上方突然向下弯折,成一明显的角度。背鳍Ⅲ7,具有光滑的硬刺,长约为头长的2/3,背鳍起点在腹鳍起点的后上方。胸鳍不达腹鳍;腹鳍不达肛门。臀鳍Ⅲ11~14。尾鳍分叉深,下叶较上叶略长。体背部淡青灰色,体侧及腹部银白色,尾鳍边缘灰黑色,其它鳍均为浅黄色。
生活于河流、湖泊中,从春至秋常喜群集于沿岸水面游泳,行动迅速。食物主要为藻类、高等植物碎屑、甲壳动物及昆虫等。产卵期约在5~7月间。冬季潜居于深水层。
归经
《本草求真》:"入肠、胃、心。"
性味
《纲目》:"甘,温,无毒。"
功能主治
《纲目》:"暖胃,止冷泻。"
摘录
《中药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