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 | 淮通 |
---|---|
门类 | 中药材·《中药大辞典》 |
中文名 | 淮通 |
拉丁名 | Huái Tōnɡ |
英文名 | |
别名 | |
界 | 植物界、动物界、其它 |
门 | |
纲 | |
目 | |
科 | |
属 | |
种 | |
分布区域 | 生于峡谷林下阴湿处或山坡丛林下。分布四川、云南、贵州和湖北等地。 |
命名者及年代 | |
保护级别 | |
备注 | 摘录:《中药大辞典》;出处 《四川常用中草药》 |
更多 | 为马兜铃科植物淮通马兜铃的藤或根。春秋季采粗藤或根,晒干。 |
《中药大辞典》:淮通
拼音注音
Huái Tōnɡ
出处
《四川常用中草药》
来源
为马兜铃科植物淮通马兜铃的藤或根。春秋季采粗藤或根,晒干。
生境分布
生于峡谷林下阴湿处或山坡丛林下。分布四川、云南、贵州和湖北等地。
原形态
多年生缠绕本质藤本,长达4米许。幼枝和芽密被黄茸毛,老时被柔毛。单叶互生;卵状心形,长10~12厘米,宽6~10厘米,先端锐尖至短渐尖,上面疏生短柔毛,下面毛较密,全缘;叶柄长3~7厘米,被柔毛。单花腋生;具长约5厘米的花梗,其下端有一长约1厘米的卵形苞片;花被管弯曲,呈烟斗状,长约4厘米,密生黄色柔毛,管上端开展成花瓣状,3裂,黄色,有紫色斑;雄蕊6,贴生于长约4毫米的花柱体上;雌蕊单一,子房下位,长约1.5厘米,6室。蒴果圆柱形,长6~7厘米,径2~3厘米,具6条明显的翅状棱,成熟时6瓣开裂。花期7~8月。
化学成分
藤含β-谷甾醇,马兜铃酸,木兰花碱和酸性成分等。
归经
《四川常用中草药》:"入心、肾、膀胱、小肠经。"
性味
《云南中草药》:"苦,寒。"
注意
《云南中草药》:"小便频数,遗尿,滑精及孕妇忌用。"
功能主治
①《云南中草药》:"清热除湿,排脓止痛。治湿热小便不利,尿血,阴道滴虫,湿疹,荨麻疹,风湿关节痛。"
②《四川常用中草药》:"除烦退热,行水下乳,排脓止痛,治湿热壅滞身肿,五淋,小便不利,痈肿,恶疮。"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3钱。
摘录
《中药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