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 | 栾华 |
---|---|
门类 | 中药材·《中华本草》 |
中文名 | 栾华 |
拉丁名 | Luán Huá |
英文名 | Flower of Paniculate Goldraintree |
别名 | |
界 | 植物界、动物界、其它 |
门 | |
纲 | |
目 | |
科 | |
属 | |
种 | |
分布区域 |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0-1200m的疏林中。资源分布:常栽培作庭园观赏树。产于我国大部分地区,东北自辽宁起经中部至西南部的云南均有分布。 |
命名者及年代 | |
保护级别 | |
备注 | 摘录:《中华本草》;出自《神农本草经》 |
更多 | 药材基源:为无患子科植物栾树的花。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Koelreuteria paniculata Laxm.采收和储藏:6-7月采花,阴干或晒干。 |
《中华本草》:栾华
拼音注音
Luán Huá
英文名
Flower of Paniculate Goldraintree
出处
出自《神农本草经》
来源
药材基源:为无患子科植物栾树的花。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Koelreuteria paniculata Laxm.
采收和储藏:6-7月采花,阴干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0-1200m的疏林中。
资源分布:常栽培作庭园观赏树。产于我国大部分地区,东北自辽宁起经中部至西南部的云南均有分布。
原形态
栾树 落叶乔木或灌木。树皮厚,灰褐色至灰黑色;小枝具疣点,与叶轴、叶柄均被皱曲的短柔毛或无毛。叶丛生于当年生枝上,平展,一回、不完全二回或偶有为二回羽状复叶,长可达50cm;小叶纸质,(7-)11-18片,无柄或具极短的柄,对生或互生,卵形、阔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3-)5-10cm,宽3-6cm,先端短尖或短渐尖,基部钝至近截形,边缘有不规则的钝锯齿,齿端具小尖头,上面仅中脉上散生皱曲的短柔毛,下面在脉腋具髯毛,有时小叶背面被茸毛。花杂性同株或异株;聚伞圆锥花序长25-40cm,密被微柔毛,分枝长而扩展;苞片狭披针形,被小粗毛;花淡黄色,稍芬芳;花梗长2.5-5cm;萼裂片卵形,边缘具腺状缘毛,呈啮蚀状;花瓣4,开花时向外反折,线状长圆形,长5-9mm,被长柔毛,瓣片基部的鳞片初时黄色,开花时橙红色,参差不齐的深裂,被疣状皱曲的毛;雄蕊8,在雄花中的长7-9mm,雌花中的长4-5mm,花丝下半部密被白色、开展的长柔毛;花盘偏斜,有圆钝小裂片;子房三棱形,除棱上具缘毛外无毛,退化子房密被小粗毛。蒴果圆锥形,具三棱,长4-6cm,先端渐尖,果瓣卵形,外面有网纹,内面平滑且略有光泽。种子近球形,直径6-8mm。花期6-8月,果期9-10月。
栽培
生物学特性 耐寒,耐旱,稍能耐阴,耐瘠薄的土壤,在湿润肥沃的土壤上生长良好。深根性,萌蘖力强。
栽培技术 以种子繁殖为主:9-10月种子成熟,于蒴果未干时采下,晒干,经水选后干藏,一般发芽率70%-90%。种子有来年发芽的习性,秋播,让其自然越冬,春季发芽。或将种子与湿砂混拌,放背阴处低温处理,来年春季3月取出,用温水催芽,播后发芽整齐。苗高5-10cm时间苗,以每10m2留苗100株左右为宜。一年生小苗来年春季移植,培育3-4年养成大苗出圃。
化学成分
叶含槲皮甙-2〃-没食子酸酯(quercitrin-2〃-gal late)。
归经
肝经
性味
苦;寒
注意
《本草经集注》:决阴为使。
功能主治
清肝明目。主目赤肿痛;多泪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6g。
各家论述
1.《本经》:主目痛泪出伤眦,消目肿。
2.《唐本草》:台黄连作煎,疗目赤烂。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