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 | 野葡萄根 |
---|---|
门类 | 中药材·《中药大辞典》 |
中文名 | 野葡萄根 |
拉丁名 | Yě Pú Tɑo Gēn |
英文名 | |
别名 | |
界 | 植物界、动物界、其它 |
门 | |
纲 | |
目 | |
科 | |
属 | |
种 | |
分布区域 | 生于山坡灌丛中。分布四川、贵州、湖南、湖北、安徽、浙江等地。 |
命名者及年代 | |
保护级别 | |
备注 | 摘录:《中药大辞典》;出处 《分类草药性》 |
更多 | 为葡萄科植物秋葡萄或刺葡萄的根。9~10月采收。 |
《中药大辞典》:野葡萄根
拼音注音
Yě Pú Tɑo Gēn
出处
《分类草药性》
来源
为葡萄科植物秋葡萄或刺葡萄的根。9~10月采收。
原形态
①秋葡萄
落叶藤本,茎粗壮;幼枝带紫红色,具羊毛状细毛及黑褐色腺状刚毛;冬芽卵形,先端钝圆。叶互生,卵圆形,长10~20厘米,宽几相等。先端具不明显的3浅裂,基部深心形,边缘有浅锯齿,齿端具刺,上面暗绿色,沿脉有稀毛或无毛,下面密生灰色或灰褐色绒毛,脉上并有腺毛;叶柄长5~8厘米,亦密生细绒毛及腺状刚毛。圆锥花序,与叶对生,较叶为长;萼5裂;花瓣5:雄蕊5,花丝着生于花盘基部;子房上位,2室,花柱短,圆锥形。浆果黑色,直径约1厘米。花期5~6月。果期8~9月。
生长于低的山坡及沟谷两旁湿润处,常蔓延在灌木上。分布河南、陕西、湖北、贵州、四川、江苏等地。
②刺葡萄,又名:千斤藤、山葡萄。
落叶藤本。枝条粗壮,黄褐色,无毛,老枝外皮成长片剥落,淡褐色,幼枝密生粗壮锐刺;刺直立或尖端弯曲,长3~4毫米。单叶互生,叶片坚纸质,阔卵形至卵状圆形,长9~12厘米,宽7~11厘米,先端渐尖或短尖,有时具不明显的3浅裂,基部心形,边缘的锯齿微波状,齿端突出,侧脉直达叶齿,上面绿色,有光亮,下面黄绿色,有时具白霜,叶脉隆起;叶柄长6~12厘米,疏生刺状突起。圆锥花序与叶对生,长10~15厘米;花萼5裂;花瓣5,顶端连合;雄蕊5,与花瓣对生;花盘与子房分离,子房上位,2室,各含胚珠2,花柱较短。浆果球形,成熟后蓝紫色,直径约15毫米。种子直径约5毫米,淡红褐色。花期5~7月。果期8~10月。
生长于山坡或山沟两旁灌木丛中。分布河南、浙江、江西、江苏、湖北、湖南、贵州、四川、安徽、云南等地。
性味
《重庆草药》:"味甘,性平,无毒。"
功能主治
行血,消积。治吐血,腹胀症积,筋骨伤痛,痔疮,遗精,白浊。
①《分类草药性》:"治痔疮,遗精白浊。"
⑧《重庆草药》:"行血,活血,消积。治吐血,消肿胀。也用于跌打药酒中。"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4两。
复方
①治用脑过度吐血:野葡萄根四两。熬水兑白糖服。(《重庆草药》)
②治胸腹胀满成硬块:野葡萄根半斤。炖杀口肉服。(《重庆草药》)
③治筋骨伤痛:刺葡萄鲜根四两,水煎兑酒冲服。(江西《草药手册》)
④治慢性关节炎:刺葡萄二两,钩藤根三钱,鲜大活血一两,鲜五味子根一两,鲜三月泡(悬钩子、山莓)一两,鲜百两金一两,娃儿藤根五钱。用肉汤炖服。急性者用猪脚。(江西《草药手册》)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药大辞典》:野葡萄根
拼音注音
Yě Pú Tɑo Gēn
出处
《全展选编·外科》
来源
为葡萄科植物网脉葡萄的根。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灌丛中。分布四川、贵州、湖南、湖北、安徽、浙江等地。
原形态
网脉葡萄,又名:大叶山天萝。
木质藤本;幼枝近圆柱形,有白色蛛丝状柔毛,后变无毛。叶心形或心状卵形,长8~15厘米,宽5~10厘米,通常不裂,有时不明显3浅裂,边缘有小牙齿,下面沿脉有锈色蛛丝状毛,叶脉下面隆起,脉网显明,两面常有白粉;叶柄长4~7厘米。圆锥花序长8~15厘米;花小,淡绿色;花萼盘形,全缘;花瓣5;雄蕊5。浆果球形,直径7~12(~18)毫米,蓝黑色,有白粉。
功能主治
治慢性骨髓炎。
临床应用
治疗慢性骨髓炎。用野葡萄根1斤,洗净,剥去表皮,抽掉根心,取其肉皮捣烂如泥状(忌用铁器),再加入4个鸡蛋的蛋清及麻油二两、酒(或95%酒精)0.5两调匀成膏,夏季酌加防腐剂。用时将药膏涂在消毒棉垫上,敷于患处,用绷带固定。每天换药1次,直至痊愈为止。如有瘘管可配合药捻引流脓液。一般疗程在1~2个月左右。对年老、体弱、病程较长的患者,应配合补益气血药内服;如患处无红肿及热感,自觉深部酸痛,单用此膏外敷效果不明显者,可同时内服中药阳和汤,以促使深部脓肿破溃,敷药始能发挥其作用。共治疗慢性骨髓炎患者35例,痊愈18例,显效2例。实验室抑菌试验证明,野葡萄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强烈的杀灭作用。
摘录
《中药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