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 | 白茯苓 |
---|---|
门类 | 中药材·《得配本草》·木部(寓木类六种) |
中文名 | 白茯苓 |
拉丁名 | |
英文名 | |
别名 | |
界 | 植物界、动物界、其它 |
门 | |
纲 | |
目 | |
科 | |
属 | |
种 | |
分布区域 | |
命名者及年代 | 严西亭·清(公元1644-1911年) |
保护级别 | |
备注 | 白茯苓·《得配本草》·严西亭 |
更多 | 作者:严西亭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
得甘草、防风、芍药、麦门冬、紫石英,疗五脏。马蔺为之使。畏地榆、秦艽、牡蒙、龟甲、雄黄。恶白蔹。忌米醋、酸物。
甘、淡、平。入手足少阴、太阴、太阳经气分。性上行而下降,通心气以交肾,开腠理,益脾胃。除呕逆,止泄泻,消水肿,利小便。除心下结痛,烦满口干,去胞中积热,腰膝痹痛,及遗精、淋浊、遗溺、带下,概可治之。(以其能利三阴之枢纽,故治无不宜。)得人参,通胃阳。得白术,逐脾水。得艾叶,止心汗。得半夏,治痰饮。得木香,治泄痢不止。配黄蜡,治浊遗带下。君川连、花粉,治上盛下虚之消渴。加朱砂,镇心惊。(能利心经之热,故可治惊。)
去皮。补阴,人乳拌蒸。利水,生用。补脾,炒用。研细入水,浮者是其筋膜,误服之损目。上热阳虚,(虚阳上浮,故热。)气虚下陷,心肾虚寒,汗多血虚,水涸口干,阴虚下陷,痘疹贯浆,俱禁用。
怪症∶手十指节断坏,惟有筋连,无节肉,出虫如灯心,长数寸,遍身绿毛卷,名曰血余。以茯苓、胡黄连煎汤饮之愈。
皮
专行水,治水肿肤胀。(肿而烦渴,属阳水,宜五皮饮。若溏而不渴,属阴水,宜实脾,不应利水。)配椒目,治水肿尿涩。
赤茯苓
甘、淡、平。入手少阴、太阳经气分。专利湿热。
茯神
抱松根生者
得、使、畏、恶、忌,与白茯苓同。
主治与茯苓同,但茯神入心之用多。治心虚健忘,疗虚眩,安神志。较茯苓之淡渗稍差,然总属渗泄之物,心无火而口干者,不宜轻用。得灯草,退心火。配金银,镇惊悸。配竹茹,利惊痰。佐沉香,消阴气。使远志,逐心邪。使菖蒲,散心气。
去皮、木用。恐燥,人乳拌蒸。
黄松节
即茯神中木
苦,温。治骨风,疗健忘,止指节痛,除血中湿。配乳香、木瓜,治筋挛疼痛。
好酒浸透用。血虚者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