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 | 羊奶果 |
---|---|
门类 | 中药材·《中华本草》 |
中文名 | 羊奶果 |
拉丁名 | Yánɡ Nǎi Guǒ |
英文名 | |
别名 | 牛虱子果、羊山咪树、长匐茎胡颓子 |
界 | 植物界、动物界、其它 |
门 | |
纲 | |
目 | |
科 | |
属 | |
种 | |
分布区域 |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100-1500m的山地。资源分布:分布于广西西部、云南等地。 |
命名者及年代 | |
保护级别 | |
备注 | |
更多 | 药材基源:为胡颓子科植物攀援胡颓子的全株。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laeagnus sarmentosa Rehd.采收和储藏:2-3月采收成熟果实,晒干;夏、秋季采挖根,切片晒干;叶全年均可采,鲜用或晒干。 |
《中华本草》:羊奶果
拼音注音
Yánɡ Nǎi Guǒ
别名
牛虱子果、羊山咪树、长匐茎胡颓子。
来源
药材基源:为胡颓子科植物攀援胡颓子的全株。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laeagnus sarmentosa Rehd.
采收和储藏:2-3月采收成熟果实,晒干;夏、秋季采挖根,切片晒干;叶全年均可采,鲜用或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100-1500m的山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西西部、云南等地。
原形态
攀援胡颓子 常绿攀援灌木,长2-10m。无刺,幼枝密被锈色鳞片,芽绿色。单叶互生;叶柄锈色,长10-16mm;叶纸质或近革质,椭圆形,长8-16cm,宽2.2-6cm,先端渐尖或钝尖,基部阔楔形、钝形或圆形,全缘;侧脉7-9对,干燥后网状叶脉在上面略明显。花褐色,外被褐色鳞片,常1-3朵簇生于叶腋,花梗长3-6mm;花被筒圆筒形,长8-9mm,上部4裂,裂片宽三角形,内面密生星状短柔毛;雄蕊4,花丝极短,花药椭圆形,长1.5-1.8mm;花柱无毛,几与花被裂片平齐。果实大,长椭圆形,长24-26mm,直径10-13mm,具锈色鳞片,果核具明显的八肋。花期10-11月,果期翌年3月。
性味
酸;平
功能主治
止咳平喘;止泻;止血;活血消肿。主久咳;哮喘;腹泻;吐血;咯血;黄疸;风湿痹痛;跌打瘀肿;咽喉肿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