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 | 箭杆风 |
---|---|
门类 | 中药材·《中华本草》 |
中文名 | 箭杆风 |
拉丁名 | Jiàn Gǎn Fēnɡ |
英文名 | Rhizome of Dwarf Galangal |
别名 | 山姜、小发散、行杆、竹节风 |
界 | 植物界、动物界、其它 |
门 | |
纲 | |
目 | |
科 | |
属 | |
种 | |
分布区域 |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00-1100m的山谷阴湿之处。资源分布:分布于湖南、广东、广西和云南等地。 |
命名者及年代 | |
保护级别 | |
备注 | 摘录:《中华本草》;出自《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 |
更多 | 药材基源:为姜科植物花叶山姜的根茎。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lpinia pumila Hook.f.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除去茎叶,洗净,鲜用或切片晒干。 |
《中华本草》:箭杆风
拼音注音
Jiàn Gǎn Fēnɡ
别名
山姜、小发散、行杆、竹节风
英文名
Rhizome of Dwarf Galangal
出处
出自《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
来源
药材基源:为姜科植物花叶山姜的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lpinia pumila Hook.f.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除去茎叶,洗净,鲜用或切片晒干。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500-1100m的山谷阴湿之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湖南、广东、广西和云南等地。
原形态
花叶山姜,多年生草本。根茎平卧。无地上茎。叶2-3片一丛自根茎生出;叶柄长约2cm;叶舌短,2裂;叶鞘红褐色;叶片椭圆形、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达15cm,宽约7cm,先端渐尖,基部急尖,上面绿色,叶脉处颜色较深,其他部位较浅,下面浅绿色;两面均无毛;总状花序自叶鞘间抽出,苞片迟落;花萼管状,长1.3-1.5cm,先端具3齿,紫红色,被短柔毛;花冠白色,管长约1cm,裂片长圆形,钝,较花冠管稍长,侧生退化雄蕊钻状,长3-4m;唇瓣卵形,长约1.2cm,先端短2裂,反折,边缘具粗锯齿,白色,有红色脉纹;花药长5-8mm;花丝长5-10mm;腺体2枚,披针形,长2mm,先端急尖;子房被绢毛。果球形,径约枚,披针形,长2mm,先端急尖;子房被绢毛。果球形,径张1cm,先端有长约1cm的花被残迹。花期4-6月,果期6-11月。
归经
脾;胃经
性味
味辛;微苦;性温
功能主治
祛风除湿;行气止痛。主风湿兽痛;腹泻;胃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或鲜品捣敷。
复方
洽产后风痛:箭杆风、过江龙、摈榔钻、血风藤、血党、五指牛奶、石菖蒲、小钻(各适量),煎水熏洗患处。
摘录
《中华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