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 | 栗子 |
---|---|
门类 | 中药材·《玉楸药解》·果部 |
中文名 | 栗子 |
拉丁名 | |
英文名 | |
别名 | |
界 | 植物界、动物界、其它 |
门 | |
纲 | |
目 | |
科 | |
属 | |
种 | |
分布区域 | |
命名者及年代 | 黄元御·清 |
保护级别 | |
备注 | 栗子·《玉楸药解》·黄元御 |
更多 | 《玉楸药解》清 黄元御 著 |
味甘、咸,气平,入足太阴脾、足少阴肾经。补中培土,养胃益脾。
《素问·脏气法时论》: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戊土降于丁火,得离中之阴精,己土升于癸水,得坎中之阳气,故苦则入胃,咸则归脾。栗子咸甘入脾,补中助气,充虚益馁。培土实脾,诸物莫逮,但多食则气滞难消,少啖则气达易克耳。生食治腰腿不遂,生嚼涂筋骨碎断,又消肿痛,行瘀血,破痃癖,去恶刺,出箭头,止鼻衄,敛泄利。
风干者佳。
壳止便血。
壳内薄皮,治骨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