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菖蒲细菌性疮痂病主要为害球茎,也为害叶片和叶鞘。
一、为害症状:
病球茎下半部产生直径约1-5mm病斑,初呈水渍状圆形,灰白色,后变浅褐色至黑色,病斑凹陷,边缘稍隆起呈疮痂状,后深入内部,且易剥离呈浅盘孔穴状,常分泌出黄褐色菌脓,有时粘连外皮及土粒。湿度大时,茎和茎基部腐烂。叶片染病基部叶片上产生很多鲜红色圆形斑点,斑点扩展融合成长条形斑,出现软腐,向上扩展至数厘米,后期病部变成黄色,组织溃烂,植株倒折枯死。
二、病原菌形态特征:病原为Pseudomonas fluorescens BiovarⅡ(Trevisan)Migula= P.marginata,属细菌。菌体杆状,大小0.8~2×0.4~1.2(微米)。短链生,荚膜,无芽孢。1~3根极生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好气性。病菌生长适温30-32℃。
三、发病特点:病原细菌由螨类及土壤中线虫传播,因此该病发生与线虫及螨有密切关系,如爪哇根结线虫(Meloidogynejavartica Treub.)和球茎根螨(Rhizoglyphus echinopus)的为害,加重了该病的严重程度,温暖多雨的季节受害重。
四、防治方法
(1)选用无病种球繁殖,发现病株及时拔除。
(2)有线虫为害时,用3%米乐尔颗颗粒剂,每667平方米3-5kg撒在土表。
(3)发病初期或采花后喷洒68%或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水剂2000倍液,防治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