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症状
稻瘟病又称稻热病,俗称火烧瘟﹑吊颈瘟。水稻三大重要病害之一,可引起大幅度减产,严重时减产40%-50%,甚至颗粒无收。世界各水稻区均有发生。
分为苗瘟﹑叶瘟﹑叶忱瘟﹑穗颈瘟和稻粒瘟等,其中以叶瘟发生最为普遍,穗颈瘟危害最严重。
⑴苗瘟:秧苗3叶期前发病,苗基部灰黑色,上部黄褐色,卷缩枯死。3叶期后发生的多在叶片上形成明显病斑,与叶瘟症状相同,称苗叶瘟。
⑵叶瘟:3叶期后至穗期均了发生,有4种类型。
①慢性型是稻瘟病的典型症状,病斑呈梭型,两端常有沿叶脉延伸的褐色坏死线,边缘褐色,中间灰白色,外围有黄色晕圈。潮湿时背面长有灰绿色霉层。叶上病斑多时,可连接形成不规则大斑,发病严重的叶片枯死。
②急性型发生在适宜的发病条件下,感病品种的叶片长产生暗绿色近圆至椭圆形的病板,正反两面都有大量灰色霉层,这种病斑是大流行的先兆,但若天气转晴,湿度小,可转为慢性型病斑。
③褐点型多在气候干燥时抗病品种上产生,呈褐色小点,不产生孢子,无霉层。
④白点型多在感病品种嫩叶上出现,呈圆形白色小点,无霉层,天气有利可转变为急性病斑。
⑶节瘟:节间变黑,潮湿时节上产生灰绿色霉层。
⑷穗颈瘟:穗颈和枝梗感病后变褐色,发病早而重的穗子枯死呈白穗,发病晚的枇谷增多。
⑸稻粒瘟:在稻粒的护颖,颖壳上发生黑褐色小斑点。稻粒瘟增加了种子的带菌率,是次年苗瘟的重要初侵染源。
发病特点
该病是有真菌引起的,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真菌稻梨孢(Pyriculariagrisea)。病原菌借风雨传播到稻株上,形成中心病株,并借风雨传播进行造侵染。播种带菌种子可引起苗瘟。病稻草多,种子带菌率高;偏施氮肥,稻株徒长,长期深灌或冷灌﹑土壤缺氧是发病的有利条件。适温﹑高湿,有雨﹑雾﹑露才能在的条件下有利于发病。旬平均温度为24-28°C,且有1昼夜以上的饱和湿度,则稻瘟病就容易流行,温度超过32°C或低于15°C,病害受抑制。在水稻分蘖期和抽穗期持续低温﹑多雨﹑寡照天气,易引起叶瘟和穗颈瘟的流行。水稻整个生育期中都可发病。
随着旱秧面积扩大,苗稻瘟发病率有成倍增长的趋势,由于旱秧覆盖薄膜后,提高苗床的温﹑湿度,有利于稻瘟病的滋生和蔓延,尤其是老病区,严重的病株率达20%-30%。病原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稻草﹑病谷,种子是越冬。带来病种子,病稻草堆和以稻草沤制而未腐熟的肥料是来年病害的初侵来源。
病害治疗方法
采取以消灭越冬菌源为前提,选用抗病丰产良种为中心,农业栽培技术为基础,药剂防止为辅助的综合防治策略。
⑴种子处理
①种子包衣对苗期稻瘟病防效较好。
②播种前对种子用1%石灰水浸种,早稻在10-15°C时浸种6天,晚稻在20--25°C时浸1-2天,石灰水层要高出种子15厘米左右,加盖静置,浸种后用清水洗3-4次。
③用2%福尔马林浸种20-30分钟,取出用薄膜覆盖闷种3小时。
④4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甲基托布津(又称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稻瘟净乳油﹑40%异稻瘟净乳油。早稻用1000倍药液浸种48-72小时,晚稻用500倍浸种24小时,用三环唑和多效唑研制成一种可湿性混配粉剂,早稻用0.3%药液浸种48小时。
⑵农业防治: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如高抗品种有:京糯1号﹑京糯3号﹑京糯8号﹑中花6号﹑垦育12﹑皖稻44﹑华安2号﹑优I66号﹑博优977﹑70优9号﹑福优77﹑II优128等。消灭越冬菌源,秧田期以前彻底处理完病稻草,更不能用陈稻草作盖种﹑催芽﹑保温的覆盖物。施足基肥,巧施追肥,看苗施肥。灌水应以深水返青,浅水分蘖,晒田拔节和后期浅水为原则。施用硅肥能预防稻瘟病的发生。
⑶药剂防治
①2-3叶期发生苗瘟可用6%施稻灵防治1次。用25%使百克乳油1200-1500倍液,或20%三环唑750倍液浸秧根3小时。
②每337平方米可选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75-100克,40%稻瘟灵(又称富士1号)乳剂75-100克,40%克瘟散乳剂75—100克,50%异稻瘟净乳100-150克,50%消菌灵粉剂40克,40%克百菌悬浮剂500-600倍液或100-120克,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75-100克,21.2%加热必可湿性粉剂60-80克,加水60-80千克,于病初期喷可防治叶瘟。
③取上述材药剂80-100克,加水80-100千克,于水稻破口期和齐穗期多喷1次防治穗颈瘟;另外,每667平方米用50%灭病威胶悬剂200克,加水50千克,或20%毒菌锡400倍液,在孕穗、破口至始穗期使用对稻瘟病有一定防效。
④每667平方米用20%丙硫多菌灵(又称施宝灵)悬浮剂75-100克,加水60千克,或用10%丙硫多菌灵悬浮剂150-200克,加水60千克,于水稻破口期和齐穗期各喷一次药。
⑤在放养虾、蟹的稻田中,没667平方米用50%消菌灵40克,加水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