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症状特点 该病为害杨树的枝干,且以刚移栽的幼树发病为重。病斑有两种类型。①水疱型,为最常见症状,以水渍状病斑为主,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1厘米,边缘不明显,手压病斑有褐色液体流出,后期病斑下陷,呈灰褐色,中央有裂缝。②枯斑型,树皮上出现数毫米大小的水渍状圆斑,稍隆起,手压有湿润感,后干缩成微陷的圆斑,黑褐色。病害主要发生在主干中下部,严重时扩展到干上部及枝条。受害最重的是新定植的幼树,不仅发病株率高,病斑总面积所占干表面积的比例也大。
2.发病规律以菌丝体和未成熟的子实体在病组织内越冬。越冬病斑内产生分生孢子器和成熟的分生孢子,成为当年侵染的主要来源。翌年4月开始发病,5月下旬至6月形成第一个发病高峰。7~8月气温增高时病势减缓,9月出现第2个发病高峰,10月以后停止。春季气温10℃以上、相对湿度在60%以上时开始发病,24℃~28℃时最适宜发病。病菌从伤口或皮孔进入,潜育期约1个月。从发病到形成分生孢子需2~3个月。树势衰弱有利于发生病害。未移植的苗木一般不发病或病害很轻。一经移植,水分失去平衡,树势衰弱,病害易发生。春季发病高峰是上年秋季侵染造成的结果。苗木带菌数量与新林地幼树的发病程度密切相关。干旱瘠薄的立地条件是发病的重要诱因。起苗时大量伤根和造林时苗木大量失水,是初栽幼树易于发病的内在原因。杨树的不同种类及品系对溃疡病的抗性有明显差异。白杨派树种抗病,黑杨派树种抗性中等,而青杨派树种则多易感病。
3.防治方法①选用抗病派系或品种;不从病区或发病园圃调运苗木。②加强苗木管理。清除苗圃周围病树,以减少病菌的侵染来源。起苗、栽植时注意保护根系。减少苗木运输时间,以减少苗木失水量。在有条件的地方,苗木起出后,立即浸入水中24小时。栽前对根部喷以2.4-D,有利于新根系的生长,增加吸水力,减少病害。栽后应随即灌水。③沙地造林时,在幼树根部覆盖1米×1米的塑料薄膜,有利于土壤水分的保持和提高地温。加速新根的生长。土壤中加入吸水剂等有益于保持土壤水分的各种措施,对干旱条件下的幼树都有减轻病害的作用。④药剂防治。秋季(9月初)对来年要出圃的苗木用70%的甲基托布津200倍液普遍喷洒1次,以减少苗木带菌量;苗木定植前,用70%的甲基托布津100倍液喷洒或涂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