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草别名野高粱,为一年生草本植物,能适应的环境与高粱相同,仅成熟较早。须根,根系发达,入土深2米以上,平均分布75厘米,根系约60~70%分布在耕作层。苏丹草具有良好的再生性,这是构成其多刈性和丰产性的重要原因。刈割后再生枝条可由分蘖节、基部第一茎节以及生长点未被破坏的枝条等三个部位产生,但百分之80以上的再生枝条由分蘖节形成,其余是由茎基部第一茎节处形成的。苏丹草的刈割高度与再生能力有直接关系,一般留茬高度以7至10厘米为宜,留茬过低影响再生。
苏丹草对土壤要求不严,只要排水畅通,在砂壤土、重黏土、弱酸性和轻度盐渍土上(可溶性氯化钠在百分之0.2至0.3)均可种植,而以肥沃的黑钙土、暗栗钙土上生长最好。在过于湿润、排水不良或过酸、过碱的土壤上生长不良。在沙土上也可以栽种,但产量低。苏丹草的地理分布
苏丹草原产于非洲的苏丹高原。在欧洲、北美洲及亚洲大陆栽培广泛。中国解放前已经引进,现南北各省均有较大面积的栽培。经多年的栽培试验和小面积的推广种植证明,适栽地区:苏丹草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我国南至海南岛,北至内蒙古均能栽培。
苏丹草大斑病怎么防治?
大斑病是苏丹草上重要病害,国内外分布广泛,还侵染玉米和高粱属植物,为害严重。苏丹草大斑病的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叶部病斑长梭形,大小为20-60mm×4-10mm,边缘水渍状,中央枯黄色至褐色,后期边缘紫色,叶斑正反面均可见黑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严重时全叶枯死。叶鞘及苞片上也能发生病斑。苏丹草大斑病的病原:
Bipolaristurcicum(Pass.)Shoemaker称大斑离蠕孢,异名大斑长蠕孢(HelminthosporiumturcicumPass.),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自然界中不产生有性世代。分生孢子梗由气孔中伸出,2-6根丛生,榄褐色,有2-6个隔膜,大小为12.5-188.7μm×7.5-10.0μm,基部膨大,孢痕明显,生于顶点或膝状折屈处。分生孢子梭形,榄褐色,直或微弯,基细胞有明显脐点,突出,有2-8个隔膜,多为4-7个,大小为45-140.6μm×15-25μm,孢子由两端细胞萌发产生芽管。苏丹草大斑病的发病特点:
病菌以休眠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株体上越冬,成为第二年春季田间侵染来源。孢子借风雨传播,由表皮或气孔侵入。菌丝生长适温27-30℃,温度范围为5-35℃。孢子形成温度为11-30℃,最适温度23-27℃。田间流行适温约为25℃。孢子侵入后,10-14天便可在病斑上产生孢子。孢子萌发需要多雨有雾天气,相对湿度至少在60%-70%以上,且叶面要有液态水膜。新叶比老叶抗病力强,苗期或幼株比抽穗后成株发病轻。苏丹草大斑病的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
2)加强草地管理。
适时早播,尽量避开高温多雨时期;合理密植,防止过密倒伏;科学肥水管理,提高植株抗病力;适度放牧,及时收割,收割后彻底清除田间残体。
3)药剂防治。
科研地以及种子田可用麦穗宁、棉萎灵、退菌特、甲基托布津或代森锌、福美双等杀菌剂保护。
常用药剂麦穗宁、棉萎灵、退菌特、甲基托布津、代森锌、福美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