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肥床旱育稀植栽培技术是水稻生产上的一项重大改革。推广前景广阔。肥床旱育秧田的环境条件与传统的湿润育秧相比,发生了根本变化,而许多农民未能适应这种变化,仍沿用湿润育秧田传统的耕翻培肥方式和操作管理程序,导致旱育秧从播种后到移栽前的整个育秧期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死苗,尤其四叶期前死苗普遍而严重,影响栽插面积和质量。由于死苗类型多,原因复杂,使防止死苗的发生成为肥床旱育秧的技术难题。笔者经过3a的广泛调查、观察和试验,已基本掌握了肥床旱育秧的死苗类型、诱发因素,对死苗的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了探讨,基本解决了肥床旱育秧的死苗问题。 1
死苗类型及原因分析 1.1
肥害死苗 1)死芽。秧床过迟过量使用化学肥料,如尿素、复合肥等,覆盖地膜后,膜内温度较高,肥料迅速分解,氨浓度过高,灼烧胚芽、胚根,造成氨中毒,揭膜时即成片无苗。 2)死苗。秧床临时培肥,使用未充分论坛熟的有机肥、颗粒化肥或施肥不匀,耕耖次数少,肥土未充分搅匀,使胚根烧焦,根系不下扎,不发新根,根呈黄褐色,无根毛,易拔起,不带土,幼苗成团或成片枯黄,于四叶期前陆续死亡。 3)烧苗。于秧苗五叶期前过量补施化肥,引起肥害烧苗。 1.2
干枯死苗 1)床土未熟化,干枯死苗。床土板结,有机质含量少,活土层浅,团粒结构差,表土易形成板结层,透气蓄水保墒性差,根系不发达、浅,遇烈日高温天气,秧苗即干枯死亡或秧苗逐渐失水,叶片卷曲不展而枯死。 2)播种质量差,引起干枯死苗。播种密度高,单株根系分布范围小,底水不足,营养土覆盖较薄(厚度小于0.5厘米),形成露种翘脚苗,当土表水分低于维持秧苗生长的极限水分时,遇高温,空气湿度小,造成种芽、幼苗蒸失水,干枯死亡。 1.3
高温烧苗
齐苗前后,当日平均气温达20℃时,未进行覆盖遮阳的秧床,地膜内温度可达40℃以上,告成幼苗灼烧死亡。 1.4
青枯死苗
齐苗后,晴天中午突然揭膜,秧苗周围空气湿度剧降,叶片蒸腾过度,失水,使叶片由浅绿变变深绿,纵卷,急性青枯死亡。 1.5
药害死苗
每个农户的秧床面积较小,使用农药容易过量。超浓度使用农药,易引起药害而死苗。 1)除草剂药害死苗。使用对稻芽(苗)安全性差的除草剂,如乙草胺等的单剂,或者错用药、除草剂过量、浓度过高、施药不匀,均易造成药害,重者胚芽死亡,不出苗,轻者芽鞘灼伤,叶片变黄,幼苗瘦弱,遇不利气候条件而枯死。
2)杀虫剂药害死苗。许多农户于5月下旬、6月上旬秧苗四、五叶期,或移栽前,用甲基一六0五、甲胺磷等有机磷农药高浓度喷雾,防治苗期害虫,由于气温高,空气湿度小,蒸腾量大,加之秧苗旱管,土壤较干燥,秧苗表现心叶褪绿黄化,后呈黄白色,不出新叶,生长停滞,比正常秧苗矮小,进而逐渐死亡。 1.6
病害死苗
1)立枯病。本地5月上、中旬,冷暖空气交替活动频繁,时冷时热,揭膜后的幼苗遇低温,抗逆性降低,而诱发立枯病。病株叶片褪绿发黄,根系暗黄色,根毛少,易拔起,茎基部褐色软化,一般于三叶期前后全株呈黄褐色枯死。冷后暴晴,温差过大,病害加重,死苗发展快。 2)稻瘟病。与湿润育秧相比,旱育秧播种量是湿润育秧的2~3倍,秧床面积小,掊肥充足,氮素代谢水平高,一般5月下旬秧苗即长满天秧床,叶面积指数大,部分秧床苗挤苗,叶嫩、叶披,田间小气候极有利于苗稻瘟的暴发流行。近两年,肥床旱育粳稻秧田一般于5月下旬秧苗三、四叶期普遍发生苗稻瘟,5月底出现急性青枯死苗,6月上旬持续发展,一般秧田病株率为4%~34%,平均20.7%,病叶率达1.5%~19.0%,平均10.8%,严重发病秧床的病株率达38%~78%,病叶率达21.5%~41.0%,一片枯红色,成团、成片死苗,少数农户秧苗全部死亡,而无秧移栽。 1.7
虫害死苗 1)地下害虫。蝼蛄、蛴螬、蚯蚓等地下害虫是肥床旱育秧田的主要害虫,主要咬断土表茎基部,形成无根苗而枯死,或形成隧道,使根系松动,失水死苗。 2)大螟。一代大螟后峰虫源主要在旱育秧上发生,初孵幼虫取食秧苗,形成枯心死苗。 2
综合防治措施 肥床旱育秧死苗类型多,诱发因素复杂。在防治上,必须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把死苗的防治惯穿于育秧的全过程,趋利避害,杜绝死苗诱发因素,创造有利于秧苗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 2.1
正确选留苗床,培肥熟化床土 于上年秋播时,根据茬口留足苗床。应选择地势较高,排水通畅,浇水方便,土壤肥沃,爽水透气,疏土层较厚的中性或弱酸性地块作为肥床旱育秧苗床。冬季、早春及早耕耖,结合耕耖,分次施足充分腐熟的农家厩肥等有机肥,经过多次精耕细耖、培肥,使床土冻融熟化,肥土相融,达到肥通气、爽水、保墒、疏松、畈平土细的要求。在选留苗床,培肥过程中,切忌在春季临时选用冷、板、瘦、僵的地块作秧床,切忌施用草木灰、化学肥料,尤其是颗粒化肥临时培肥。 2.2
提高播种质量
播种前先整平畈面,浇足底水,每66.7平方米秧床播种3.5~4.5千克稻谷,落种均匀。切忌播种过量,谷芽相叠。用过筛营养土盖种,厚度以0.5~1厘米为宜,切忌盖土太薄而露种。覆盖地膜前,床面撒少许麦秸草,防止灼烧死苗、“贴膏药”,切忌使用带菌的稻草作覆盖物。 2.3
选用安全药剂,灭虫除草 每66.7平方米秧床用3%呋喃丹(百克威)颗粒剂200~300克或3%米乐尔颗粒剂150克,拌湿润细土2.5千克,均匀撒施于床面,防治地下害虫。秧床盖种喷水后,畈面无积水时,每66.7平方米秧床用60%新马歇特乳油7.5~10毫升或20%丁恶合剂12毫升,加水3千克均匀喷雾,切忌过量、高浓度使用除草剂。 2.4
加强管理 1)遮阳降温。揭膜前,遇有日平均气温高于20℃时,必须及时在地膜上覆盖一层麦秸草或草帘,遮阳降温,使膜内温度稳定在30℃以内,以防灼烧死苗。 2)适时揭膜。齐苗(1叶1心)后掌握在冷尾暖头揭膜。一般晴天傍晚揭,阴天上午揭,雨天雨前揭,切忌晴天中午陡揭膜,以防急性死苗。 3)秧苗期限量施肥。培肥充足的秧床,一般秧苗期不需施肥,对培肥熟化程度确实较差的秧床,在秧苗五叶期后,视苗情施稀粪水或于阴雨天施少量尿素(每66.7平方米秧床限施尿素在0.5千克以内)补充养分,切忌于晴天施用碳酸氢铵等化肥或过早、过量施肥,以防肥害烧苗。 2.5
及时防治病虫 1)防治立枯病。揭膜后结合补水,每66.7平方米秧床用50%稻瘟·福·甲霜WP(商品名称立枯净)50~75克或75%敌克松WP(可湿性粉剂,下同)120克,加水均匀喷洒于床面。隔5~7d再用药1次。 2)防治稻瘟病。在秧苗3~4叶期,稻瘟病发病前每66.7平方米用20%三环唑WP10克,或在稻瘟病发病初期用40%稻瘟灵EC(乳油,下同)(富士一号)10毫升,加水4千克均匀喷雾。 3)防治螟虫。于秧田一代螟虫卵孵高峰期(6月5日前后),每66.7平方米秧床用40%敌·甲EC15毫升,加水100千克,大水量均匀喷洒秧苗。秧床使用有机磷等农药时,切忌小水量、高浓度喷雾,以防产生药害而死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