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蒙古牛
蒙古牛产于蒙古高地,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及与其相邻的西北地区的新疆、甘肃和宁夏,华北地区的山西和河北,东北地区的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
蒙古牛体质结实、粗糙。公牛头短宽而粗重,额顶低凹。角长,向前上方弯曲,呈蜡黄或青紫色,两角的间距短。公牛角长40厘米,母牛角长20厘米。垂皮不发达,低平。胸扁而深,背腰平直,后躯短窄,尻部倾斜,后肋开张良好。母牛乳房容积不大,结缔组织少,乳头小。四肢短,多刀状后肢势。蹄中等大,蹄质结实。皮肤较厚,皮下结缔组织发达,冬季多绒毛。毛色大多为黑色或黄色,次为狸色或烟熏色,也常见有花毛等各种毛色。
蒙古牛中等营养水平的阉牛平均宰前重可达376.9公斤,屠宰率为53%,净肉率为44.6%,骨肉比1:5.2,眼肌面积56.0平方厘米。放牧催肥的牛一般都超不过这个肥育水平。母牛在
放牧条件下,年产奶500-700公斤,乳脂率5.2%,是当地土制奶酪的原料,但不能形成现代商品化生产。成年蒙古牛一般屠宰率为41.7%,净肉率为35.6%。
二、巫陵牛
巫陵牛主产于湖南、湖北、贵州三省交界处。产区境内多大山峡谷,地势高低悬殊,地形复杂,海拔800-1400米,高者达2000米以上,低者在100米以下,有高山、中山、低山、丘陵之分。由于产区境内地形复杂,地势高低不一,形成小气候。最高气温有达42℃者,最低气温有达-12℃者。产区草场辽阔,牧草繁茂,有养牛所需的放牧地和丰富的饲草资源,为我国南方黄牛的重要产区之一。
巫陵牛主要分布在湘西的凤凰、大庸、花垣、桑植、永顺、慈利六县,黔东北的思南、石阡、沿河、务川、德江、道真及正安七县以及鄂西南的恩施地区。
巫陵牛被毛黄色最多,栗色、黑色次之,角形不一。公牛肩峰肥厚,高出背线6-8厘米,母牛肩峰不明显。尻斜,肢长中等,四肢强健,后肢飞节内靠,蹄形端正,蹄质坚实,尾较长。
巫陵牛成年公牛平均体高、体长、胸围、管围和体重分别为:114.9厘米,129.0厘米,158.6厘米,16.4厘米,308.1公斤,成年母牛分别为105.0厘米,118.3厘米,144.8厘米,14.4厘米,232.1公斤。屠宰率公牛为50.1%,母牛为51.1%;净肉率公牛为40.1%,母牛为39.7%;眼肌面积公牛为58.6%平方厘米,母牛为50.1平方厘米。公牛18-24月龄性成熟,母牛10-12月龄性成熟,初配年龄公母牛均为2.5龄。巫陵牛具有体质结实、肢蹄强健、行动灵活、善于爬山、耐劳、耐旱、抗湿及耐粗饲等特性。
三、南丹黄牛
南丹黄牛属役肉兼用型广西三大地方黄牛品种之一。中心产区为南丹县的中堡、月里、里湖、八圩四个乡(镇)。相邻的环江、天峨、东兰、金城江等县(区)也有分布。南丹黄牛毛短细、有光泽,以黄褐色毛为主。鼻镜、蹄、角多为黑褐色。头较宽短,额宽平,耳平壳薄,角形多呈“倒八字”。公牛肩峰明显,高10-15厘米。颈垂较发达,胸垂较小。尻部短斜,尾帚长过飞节,多为黑褐色,间有蜡黄色,毛细而直。乳房欠发达,泌乳性差。成年体重:公牛355公斤,母牛260公斤。屠宰率46.23%,净肉率36.41%。性成熟稍晚,公牛18-24月龄,母牛18-30月龄;初配:公牛18-30月龄,母牛18-34月龄;妊娠期279.96天。南丹黄牛性温顺,使役好,耐粗饲,适应性好,抗病力强。
近年来,随着商品牛贸易的促进,南丹黄牛以其肉味鲜甜,柔嫩多汁、风味独特而著称,远销上海、南京、广东和港澳地区及东南亚国家。为了做强做大南丹黄牛品牌,南丹县委、县政府把它列入“以农富民”工程的重头戏来抓,积极实施杂交改良,利用南丹黄牛作母本与国外肉牛品种进行杂交,杂交一代具有显著的杂种优势,既保持有国外肉牛品种生长速度快、易育肥,又有南丹黄牛适应性强、肉质风味好的特点。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肉食品的消费观念逐渐向低能量、低胆固醇、高蛋白的草食动物肉类发展,因此发展南丹黄牛养殖市场前景非常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