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粮是全年粮食生产的头,夺取夏熟丰收,对秋熟超产进而夺取全年粮食丰收至关重要。虽然我区小麦实现连续第6年增产,但是小麦持续增产的基础并不牢固:晚播麦面积过大;品种选择利用与区域化布局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异常气候和重大病虫害频繁发生;小麦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普及率不高;实现大面积小麦平衡增产任重道远。2010年全区夏粮面积稳定在60万亩左右,小麦种植面积55万亩,其中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45万亩,小麦单产突破420公斤,培植一批单产500公斤的丰产片、600公斤的超高产田。小麦秋播重点要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主推品种,优化品种布局。按照优良品种区域化布局的要求,结合本地生态优势和生产特点,选择适合我区种植的专用小麦优良品种,突出主推品种,落实好品种布局。中筋小麦重点推广扬麦11、扬麦14、扬麦16、郑麦9023,强筋小麦重点推广镇麦168,弱筋小麦可选用宁麦13、扬麦15、扬麦13 等品种。
二、适期适量播种,提高播种质量。牢牢抓住最佳播种季节,适时播种,坚持精量半精量播种,夺取早苗、全苗,既能确保小麦生育进程与最佳生长季节同步,又能促进群个体生长协调,保证群体发展合理、个体生育健壮,是争取足穗、形成壮秆大穗和高粒重的重要前提条件。10月下旬~11月初是我区春性小麦品种的适宜播种季节,其中10月25日至10月底则是最佳播种期,超过适期播期,播种愈迟,产量愈低。在坚持适期早播的同时,还要根据播种期确定适宜的播种密度,实现播期与播量的合理搭配。适期早播采用精量播种,基本苗控制在12万以内;适期播种采用半精量播种,基本苗控制在16万左右。错过播种适期,要适当增加播种量,每晚播一天增加0.5~1万基本苗,最多不超过预期穗数的80%,晚播独秆栽培,最多不超过25万基本苗。种子发芽率正常、适期播种情况下,可根据“斤种万苗”原则确定播种量。晚播气温较低条件下田间出苗率只有70%左右,要根据种子发芽率、千粒重和田间出苗率等因素确定适宜的播种量。
三、科学运筹肥料,坚持施足基肥。小麦肥料运筹应当坚持“促-控-促”的原则,即冬前(1-5叶期)促进有效分蘖的早生快发争足穗;越冬至返青期(6-7叶期)控制无效分蘖,防止群体过大;拔节孕穗期(8-11叶期)促进分蘖成穗和壮秆大穗,提高分蘖成穗率,防早衰增粒重。为此,小麦高效施肥应遵循“施足基肥、普施重施拔节孕穗肥”的原则。亩产500公斤以上要求的施肥水平,因地力差异而有所不同,一般每亩纯N量15-20公斤,N:P2O5:K2O为1:0.6:0.6左右。根据品质调优栽培技术要求,弱筋小麦氮肥运筹方法为基肥:平衡肥:拔节肥为7:1:2;强筋小麦氮肥基追比控制在5:5左右;中筋小麦氮肥基肥:追肥为6:4左右。磷、钾肥做到基追结合,一般基追比为5:5。
四、配套三沟水系,应对旱涝灾害。旱涝灾害是小麦生产上的严重自然灾害,是影响小麦夺取丰产丰收的重要障碍因素。小麦播种出苗期间遇到干旱,土壤墒情不足,小麦种子吸水萌动发芽出苗十分缓慢,往往造成出苗不全不齐不匀。常年3-5月份是雨水集中发生的季节,也是小麦最不耐涝渍最容易发生涝渍灾害的时期。高标准开好麦田一套沟,做到旱能灌、涝能排,则是防御小麦旱涝灾害、夺取小麦高产的重要保证。麦田内部顺墒深要达到25-30厘米,横头墒和腰墒深要达到35-40厘米;田外排水沟深达1米以上。要大力推广机械开沟,确保内三沟和外三沟相配套,做到一方麦田、两头出水、三沟配套、四面腾空、雨止田干、能灌能排、旱涝保收。
五、种好晚播小麦,落实配套措施。近年来,由于直播稻面积迅速扩大,腾茬迟,播种期普遍推迟,晚播麦面积较大,所以,种好晚播麦对夺取高产意见重大。晚播小麦独秆栽培技术,主要适用于腾茬迟于播种适期10天以上(11月中旬以后播种)的茬口。配套技术:一是选用良种,以种补晚。选用相对早熟、灌浆强度大,容易达到大穗、多粒、千粒重高的偏春性大穗型品种。二是提高耕播质量,以好补晚。三是加大播种量,以密补晚。每亩基本苗以22-26万为宜,播种量加大到15公斤左右,机条播行距缩小到15厘米左右。四是稳氮后移,以肥补晚。亩产400公斤需施纯氮14公斤,N:P2O5:K2O为1:0.6:0.6;氮肥中基肥占30%,3-4叶期施分蘖平衡肥占10%-15%,倒3叶期施拔节肥占25-30%,剑叶露尖施孕穗肥占30%。P、K肥的基追比为5:5,追肥宜在倒3叶期施高浓度复合肥。五是科学管理,促壮苗多成穗。
六、开展高产创建,加强技术指导。高产增效创建已经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有效平台和促进大面积生产的重要抓手。深入开展高产增效创建,关键是在于加强各项工作的落实。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要明确分工负责,责任到人,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二是认真制订方案。要根据近年来高产创建的实践,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认真制定好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做到切实可行。三是搞好专业化服务。要积极组建农机、植保、产销等专业合作社,通过技物结合方式提供专业化服务,将主推技术落到实处。四是加强技术指导。充分发挥技术专家的作用,经常深入田间,了解苗情长势,进行现场指导,加强田间管理,落实抗灾应变措施,确保高产高效。
二○一○年九月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