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金针菇生产发展较快,随着产量的增加,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出现以质量求效益的局面。影响金针菇品质的因素虽较多,但栽培袋菌丝生理成熟后采用何种催蕾方法,是获取高产优质的关键。金针菇的催蕾技术主要有直生法、再生法和搔菌法。
㈠ 直生法 栽培袋生理成熟后,置温度14℃(白色种)或16℃(黄色种)左右的栽培室床架上,拔除棉塞及环套,给予弱散射光,增加空间湿度,诱导菇蕾形成,待有一定菇蕾数之后,撑开袋口薄膜,并在其上覆盖报纸保湿润,促进菇蕾发育成商品菇。这种传统栽培法的优点:管理简单,易掌握。缺点:由于菇蕾形成不同步,很难形成整齐菇蕾面,影响商品外观。另则,栽培室内存放菌袋量偏大,空气对流差,氧气不足时仅有少数健壮菇蕾能发育成商品菇。采收的菇丛有效菇较少,菇蕾大小不一,甚至开伞。白色品种还常出现基部绒毛较多,影响商品质量。虽能采收2—3潮,但整个栽培周期长,管理费用增加。
㈡ 再生法 待栽培袋菌丝生理成熟后,不拔除棉塞,直接置弱散射光栽培架上,气温低于16℃(黄色种)或14℃(白色种),通风良好。现蕾后不急于开袋。让栽培袋料面和棉塞的小空间充满针状菇蕾,再拔除棉塞,将袋口薄膜翻折至料面平。置通风量大的地上,经4—6天自然吹风或机械通风,使针状菇蕾倒伏甚至萎蔫,再移入栽培室,覆地膜促使针状菇蕾基部分化出大量侧枝,重新形成许多菇蕾。此法的优点:产量高,品质优。一般17×38厘米栽培袋,袋装干料400克(湿料约1080克,含水量62%),栽培袋料高16厘米,可获鲜菇400~450克(黄色种),或230~280克(白色种),菌柄细密,菇盖圆整。它的缺点:菌龄长,要50—55天以上。菇丛头较大,绒毛多。该法仅适合季节性栽培,不适合冷库内四季栽培。菇体含水率偏高,不宜冷藏出口,易腐烂。
㈢ 搔菌法 栽培袋菌丝生理成熟后,进行料面搔菌去掉表层老菌丝。由于受低温与机械双重刺激作用,整个栽培袋面诱发出致密的菇蕾,整个栽培期65—70天。该法优点:栽培周期短,有利于四季栽培或冷库栽培,菇蕾发育同步性、齐整度较好,产量也高,商品外观较理想。袋产量240~280克(白色种)或320~350克(黄色种),合格菇蕾85~90%。缺点:搔菌技术要求较高,手工操作较费时。搔菌操作如下:
1. 选袋 搔菌前要对欲搔菌栽培袋认真选择。要求栽培袋菌丝浓密、雪白、硬实,无杂色斑,无病害。标准金针菇栽培袋长满菌丝一般26—28天,但此时仅是从袋表看到布满菌丝,尚未对培养基充分降解,营养累积量不足,必须再培养8~12天使之生理成熟,栽培袋上、下端均雪白、丰满,中部较为稀疏(这和接种量有关)。
2. 搔菌 搔菌工艺引自日本,国内不少栽培者对此工艺评价不一。通过大量实践认为,该法虽然花工,现蕾时间比直生法迟10~12天,但产量和质量提高,经济效益较好,尤其是白色品种头潮菇产量占总产量的70~80%。搔菌时间,有人认为菌丝蔓延2/3就应开始搔菌,让它边催蕾边蔓延,也有人认为菌丝满袋后就搔菌,推迟1天搔菌将减产10%。实践证明栽培袋生理成熟后搔菌较为妥当,累积足够量的菌丝才能丰产。尤其是进冷库催蕾的栽培袋,由于未达生理成熟,进冷库后依然释放呼吸热,势必增加通风与制冷费用。具体做法是用机械或手工将栽培袋料面接种块及老菌丝层扒弃,要求平整,大致搔弃10~15%的培养基。每搔一袋应将搔菌工具消毒轮换使用。搔菌后的栽培袋置塑料周转浅筐内,再搬入催蕾室内,其间隔不得超过1小时,尤其是秋季,以防料面基质失水。
3. 催蕾 环境温度降至12~14℃,虽然菌丝恢复较慢些,但能降低污染率。空气湿度为90~95%,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应接近正常值(0.03%)。其中保湿尤为重要,保湿方法有多种,采用无纺布较理想,搔菌后将无纺布盖在栽培袋面上,每天向布面洒水2—3次,同时将地面喷湿,使布在4~5天内保持潮湿,但要防止用水过量而渗至料面。采用其它材料覆盖,要具有足够的换气性,能维持覆盖物与袋面有较高的空气相对湿度。在上述条件下,经48小时受机械损伤的菌丝即可恢复。196小时后袋面有白绒菌丝层。季节性栽培,栽培室结构较为密闭,应注意通风换气。冷库内栽培,在外界气温较高时,靠冷风机内循环就足够了,当外界气温低于14℃时,冷风机启闭次数较少,必须增加内循环风量或引入外界新鲜冷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