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从省农科院植保所获悉,该所的一项研究表明,今年5月下旬后,一些地方可能会发生马铃薯晚疫病,届时,将造成大面积死苗、绝收等灾害。记者就此采访了省农科院植保所所长何忠全。
记者:马铃薯发生晚疫病的原因是什么?
何忠全:马铃薯是一些地区的传统优势作物,规模化发展马铃薯对促进当地农民增产增收、脱贫致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应该看到的是,目前,一些地区在生产上推广的品种基本上都不抗病,同时,因大规模集中连片、连作单一化种植,打破了传统轮作、生物多样性等种植模式,只要气候条件适宜(即:阴雨日和大雾、露水多),病害就可能发生。
记者:晚疫病有什么病理特征和危害?
何忠全:马铃薯晚疫病是由病原真菌引起的一种世界性毁灭性病害,蔓延迅速,一旦大面积流行、暴发,往往造成马铃薯绝收。马铃薯植株的叶、茎、块茎均能受晚疫病危害,以叶片和茎杆受害最重。发病严重时,叶片萎蔫下垂、卷曲,最后植株黑腐、死亡,全田一片枯焦。该病蔓延速度极快,田间出现中心病团后,遇降雨等适宜条件,一周内即可引起全田发病,十天左右可能造成大面积死苗。
记者:针对这种情况,您有何建议和对策?
何忠全:从政府的角度看,应尽快组织力量有针对性地开展马铃薯品种抗晚疫病的评价鉴定和抗病品种的选育工作,为农民朋友提供抗晚疫病的高产马铃薯新品种。
在马铃薯不同的种植区域,应建立相应的无病种薯繁育基地,繁育健康无菌的马铃薯薯种,并实行统一供种,这是生产上控制该病最快捷和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之一。特别是对于马铃薯新种植区,无病种薯的作用就更为重要。
记者:对于可能发病的地区,种植户该采取哪些措施应对呢?
何忠全:近期应该加强田间栽培管理,延缓和减轻病情,田间湿度、持水量是影响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程度的关键因素之一。马铃薯播种提倡采用扩大行距、缩小窝距的种植方式,地势低洼的田块要特别注意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减轻发病。此外,合理施肥,增强马铃薯的抗病性,也有利于减轻病情。
另外,要加强病情监测,及时指导防治。每年在马铃薯种植区易发病地区,设立晚疫病中心观察圃,监测当年当季病害发生动态,并结合大面积田间调查,根据阴雨、雾、露持续时间等气候条件,及时作出预警预报,指导防治。五月,当有晚疫病流行的征兆时,应进行第一次喷药防治。药剂可选择用甲霜灵·锰锌、银法利、安克、克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