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篇
继海南“毒豇豆”事件后,4月9日,青岛又爆出“毒韭菜”事件,9名食用韭菜后的市民出现有机磷中毒。
吃的是蔬菜还是农药?不少消费者谈农药色变。专家指出,毒韭菜、毒豇豆等多因种植者违规使用高毒农药,以及没达到安全间隔期就上市销售所造成,蔬菜使用农药是必要手段,关键在于使用是否规范、监管是否到位。
杀虫剂最易“惹祸”
经历毒韭菜的消息之后,4月16日,记者在朝阳路天鹅湾菜市场内看到,不少摊位仍有韭菜销售,但问津者寥寥。一位卖韭菜的商贩表示,最近总需要反复告诉顾客韭菜不是来自出问题的山东高密,而是河北,但买的人仍旧很少。
据了解,目前经常使用的农药分为七大类,具体多达数百种,而经常出问题的当属杀虫剂。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植保系主任史树森介绍,农药按防治对象分,主要有杀虫剂、杀螨剂、杀菌剂、除草剂、杀鼠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目前出问题较多的是杀虫剂,因为使用最频繁、毒性较高。
农药对人的毒性又分为急性毒性、慢性毒性、残留毒性,急性毒性指短时间内大量农药进入体内表现出中毒症状。而慢性毒性指口服、吸入或皮肤接触低剂量农药在体内积累,使生理机能、组织器官等产生病变症状。残留毒性指农产品含有的农药残留量超过最大允许残留量,引起慢性中毒。
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食品安全系主任何计国介绍,如韭菜本应使用乐斯本这种低毒、低残留杀虫剂,但无良的种植者却使用3911这种不准用于蔬果等作物的低成本高毒杀虫剂。
未达安全期就上市更可怕
4月15日,记者在沃尔玛万达广场店看到,号称无残留、无公害的有机蔬菜种类不少,但三根黄瓜近十元、一小包蘑菇十几元的价格还是让大多数人望而却步,多数消费者挑选的还是各种普通蔬菜。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研究员、北京农药学会理事袁会珠介绍,真正的有机蔬菜产业毕竟还很小,而且价格非普通大众能接受,因此市面上大多数蔬菜水果是需要使用农药的,农药是农业生产的必经环节。因此,消费者要对农药的使用有正确认识:评价蔬菜是否安全的标准不在于有没有用农药,而是农药使用是否规范、残留是否在允许范围。
专家还指出,除了违规使用高毒农药引起的残留严重超标,更应警惕的是种植者为了加快销售而无视安全间隔期的无良行为——虽然使用的不是违禁农药,但没有达到安全间隔期就上市,一样会导致农药残留严重超标。
史树森介绍,“安全间隔期”是指作物最后一次施药至收获前,喷药后的作物应达到安全间隔期才能采收上市。
记者查询相关标准后了解到,水稻小麦等安全间隔期多在15至30天,而常见蔬菜水果在7到15天。而史树森介绍,韭菜最后一次施药后距收获正常需10到15天。
追溯制度亟待完善
曾几何时,2006年河北香河“毒韭菜”进京的新闻还没有被人遗忘,2010年青岛“毒韭菜”又再度重现,而这期间,各地相继查获“毒韭菜”的消息也是时有耳闻。对此,专家指出,比高毒农药更可怕的是生产者心中无德、监管者执法不力。
何计国介绍,以韭菜为例,种植方式通常有大田和大棚两种,大田韭菜的虫害相对轻一些,而大棚韭菜由于环境封闭、恒温恒湿,更易滋生虫害,很多生产者铤而走险使用高毒农药,但其实通过生态控制、施膜技术、物理防治等不施药的方式防治虫害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关键就在于生产者有无对消费者负责的公德心、责任感。
史树森指出,对于蔬菜从田间到餐桌的过程,很多发达国家建立了一整套严格而科学的追溯制度,但我国由于国情所限,追溯制度亟待完善。目前,很多地区蔬菜生产是分散种植、流通环节复杂、交易量大,加上农药残留检测程序和技术不完善、监管部门监管不力,使得蔬菜安全存在很多危险因素,因此亟待完善监管体系和强化问责体系,而培养种植户的社会责任感、建立完整追溯制则是两个关键。
需要提醒消费者的是,各地的监管部门在菜篮子的安全上做了大量保障工作,公众应当树立起一定的信息,不要草木皆兵。本报记者 杨珺
服务篇
防农药蔬菜不宜吃得太新鲜
面对有可能出现的农药残留,广大消费者如何尽可能地保障自己的权益,吃上放心菜?本期,记者请来三位专家为您支招,不仅教您尽可能地避开农药残留的危害,还提供给您一些如何更好地挑选、储存和制作蔬菜水果的小贴士。
贴士1
蔬果买回家别着急吃
很多消费者看到这一条不禁会感到奇怪——吃蔬菜图的就是个新鲜,放几天后再吃恐怕没那么可口了吧。可是,为了守住“安全间隔期”这条准则,消费者不妨留个心眼,多给买回的蔬菜制造几天“安全期”。
专家提醒,在温度较低、蔬菜不易腐烂的秋冬季节,消费者将蔬菜水果买回家后不妨放在自然流通的空气中放上几天,尤其是卷心菜、大白菜、韭菜这类绿色蔬菜,可以加速残留农药的自然分解,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季,很多蔬菜在外面放上几天也不会腐坏,可以多用此方法。而在气温较高的季节,如果担心腐烂,可以放在空间较大的冰箱里冷藏几天,只要保持内部空气流通,也能帮助残留农药的挥发。
贴士2
别迷信“有虫眼”蔬菜
为了吃上无农药残留的蔬菜,很多消费者喜欢购买有虫眼的绿叶菜、豇豆,认为这样的蔬菜肯定没有打农药。
何计国建议,不要热衷购买有虫眼的蔬菜水果,有没有虫眼不是衡量是否用了农药的标准。因为消费者买了有虫眼的蔬菜水果后,基本上在菜里没有发现过虫子,菜农不会人工捉虫,因此,一般都是发生虫害后被农药给除掉了。
他指出,有虫眼的蔬菜水果被农药杀掉的是成虫,而无虫眼被杀掉的是幼虫或虫卵。还要注意的是,成虫的抵抗力显然大于幼虫,所以农药的使用量或许会更高。而且成虫的出现时间肯定晚于幼虫,因此有虫眼的蔬菜施药时间离收获更近,农药反而分解少、残留高。综上所述,消费者不要笃信“有虫眼就是无农药”的传统观念。
贴士3
专用洗洁精不如开水焯
专家提醒,蔬菜水果的洗涤非常重要,有效的洗涤能除去约95%的细菌、60%的农药残留和几乎全部的寄生虫卵。
对于容易折断和破损的绿叶蔬菜,建议首选浸洗,即在水中浸泡30分钟左右。而为增加去除农药的效果,可以用专业的洗涤剂配置浸洗液,但要注意的是,市面上大多数打着可以去除农药旗号的大众洗洁精都作用不大,具体哪些洗涤剂能帮助去除,建议咨询农业的专业人士。其实,用开水焯一下再洗的效果其实要好过很多洗洁精。尤其是韭菜,应反复浸泡3到5遍、每次10到15分钟,然后再用开水焯一焯。
不过,为了进一步去除细菌和微生物,浸洗后还应冲洗,尤其是菜的根部重叠部位,应掰开来冲洗,而且菜叶一定要逐片清洗。尤其是叶片较小的菠菜、茼蒿、鸡毛菜、小白菜等,可以将根切除,然后根部向上在水龙头前冲洗,通过水的冲击去掉残留的农药。
此外,对于黄瓜、土豆等有一定硬度的蔬菜,除了使用上述手段,还可以进一步用刷子刷洗。
贴士4
吃水果还是削皮为宜
对于水果,除了应充分洗涤,最好还是削皮后再食用。
专家指出,很多水果如苹果、梨的表面,都有一层蜡质,可以阻挡农药进入植物内部,因此在食用此类水果前,只要将表面的皮去掉,就能避免绝大部分的农药残留。
史树森还介绍,例如西红柿、黄瓜、草莓等瓜果为了降低生长周期、尽快上市,生产者通常会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农药进行催熟等,建议不要购买个头过于巨大、颜色过于鲜艳的水果。
贴士5
买蔬菜别一味图“漂亮”
在购买蔬菜时,一些看上去有点歪瓜裂枣的蔬菜没准比那些个大、鲜艳的同类还要健康。
专家建议,买菜不要太贪图外观,买个头、外形较普通的即可。因为滥用激素、农药的蔬菜的外形通常会有所改变,例如体积过大、颜色怪异的番茄、土豆、黄瓜等。而洋葱、茴香、香菜、辣椒等由于味道特殊,通常虫害较少、农药残留较少,购买时不用过于担心。
还有一个原则是,尽量选有产地、有标志的优质蔬菜。优质蔬菜鲜嫩,外形饱满,表面润泽光亮,无黄叶,无伤痕,无病虫害,无烂斑。而根据蔬菜生产过程中对农药化肥的控制与使用,我国目前的蔬菜可分为有机、绿色、无公害和无控制四种。在有可能的条件下,建议购买前三类。无控制蔬菜通常没有任何标示,但这并非指无控制蔬菜就一定不安全,但有标志产品的保险性要高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