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资料网收录海量植物种植技术与植物相关资料,如养花、蔬菜、菌菇、果木及农作物等,欢迎查阅!

褐蘑菇栽培加工技术

时间 : 01-06 投稿人 : 驰兴园艺 点击 :

农户栽培褐蘑菇大都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受自然气候的影响较大。如何确定适宜的栽培季节,与提高口蘑的产量和质量有密切关系。地区不同,播种季节亦不同。栽培生产能否成功的关键,是出菇期必须避开20℃以上的高温期。如果出菇温度长时间超过20℃,则菇柄长、菌盖小、易开伞,甚至幼菇成批死亡。因此适当安排生产周期很重要。

(一)生产季节各地应因地置宜安排生产,举例如下:

1.冷凉地区所谓冷凉地区,泛指海拔较高、夏季气温较低的山区或高原。以河北省张家口坝上地区为例,褐蘑菇的栽培一般在4月堆料发酵,5月上旬铺料播种,6月中旬覆土,7月上、中旬出菇,8月高温季节之前结束栽培。采菇期约1个月,1平方米菇床产鲜菇5千克以上(料厚20厘米以上)。

2.温暖地区相对于冷凉地区而言,温暖地区泛指海拔较低、夏季气温较高的平原。如北京以南的地区栽培褐蘑菇,一般为跨年度栽培。播种期安排在9月中旬,此期发均温度易掌握在20℃左右,适合蘑菇菌丝生长。1个月后气温下降到20~10℃利于出菇,即10月下旬至11月为秋菇产期。12月至次年2月为度冬休眠期。3~5月为春菇产期。生产实践表明,出菇期温度如高于20℃,即使能出菇,菇质也较差;出菇期温度低于8℃进入休眠期。

(二)堆肥配方人工栽培褐蘑菇,其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全部来自堆肥,因此配料的科学与否,与蘑菇的产、质量直接相关。随着农业的机械化,牛、马粪日益减少,也可以采用鸡粪或化肥,配方见表28-1与表28-2。堆肥发酵前的最适碳氮比为28~30:1,含氮量为1.4%~1.6%;发酵后的含氮量为1.8%~2.0%。

在建堆之前,应根据栽培面积估算并备足原材料。牧草或稻、麦、玉米秸要晒干贮藏,防止雨淋霉变。鲜牛粪最好晒干备用。牛粪不足可采用猪粪或鸡粪。为解决畜粪不足的问题,可采用少粪的生产配方,如采用烘干鸡粪、饼肥、氮肥、磷肥等原料,按褐蘑菇生长所需的碳氮比例混配成专用肥用于栽培,鲜菇的产、质量也很好。

表28-1张家口地区畜粪配方与含氮量计算(单位:千克/100m2)

原材料规 格 与 质 量 配 比 干 重 总氮

燕麦秸水分≥15%, N=0.54% 1000 850 4.59

干牛粪水分≥15%, N=1.78% 1000 850 15.13

干马粪水分≥15%, N=0.58% 1000 850 4.93

尿素N=46% 38 38 17.48

过磷酸钙P2O5=12-14% 30 30

石膏粉CaSO4≥68% 30 30

合计 ( 千克/100m2) 3060 2648 42.13

含氮量(N%)42.13/2648=1.59%

表28-2京南地区鸡粪配方与含氮量计算(单位:千克/100m2)

原材 料 规 格 与 质 量 配 比 干重 总 氮

麦秸玉米秸水分≥15%, N=0.48 % 2500 2125 10.20

干鸡粪水分≥15%, N=2.5 % 600 510 12.75

尿素N=46% 50 50 23.00

钙镁磷肥P2O5=14% 30 30

石膏粉CaSO4≥68% 50 50

合计 ( 千克/100m2) 3220 2755 45.95

含氮量(N%)45.95/2755=1.65%

(三)堆肥发酵(参照双孢蘑菇)

(四)地棚栽培地棚式栽培是在口蘑驯化研究过程中发展的栽培技术,投资较少、保温保湿效果好,适宜在气候冷凉、昼夜温差大的地区推广。要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安排好栽培周期,河北张家口坝上地区一般为夏栽秋收。

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通风方便的野外搭棚建床)。按东西方向挖地沟,长5~7米,宽3米,深2米左右。地沟的东西两端各挖一个宽1米的台阶为人行道,在地沟周围的地面上砌一圈0.5米高的围墙,在东西两侧对着台阶处各留一个1米宽、1.5米高的门,兼通风、采光之用。南北墙要留几个直径0.5米的通风口。然后以墙为基础,用竹、木搭成拱形或人字形棚架,先盖大棚膜,再覆盖草帘。根据增降温的需要,在草帘之上再披盖一层能调节厚度的活动秸秆层,厚约15~25厘米。在棚内沿长向用竹、木建床,床高0.5米,宽1米,长5~7米。在两床中间留50厘米宽的人行道,床的边沿离开沟壁25厘米,以便于管理。棚架要求坚固、承压能力强,防止下雨后柴草增重而塌陷。

(五)接种发菌在床上铺17~20厘米左右厚的堆肥,略压实整平,准备播种。用接种铲将瓶中的菌种掏入干净的盆内,菌种粒一般为黄豆粒大小。将菌种均匀撒播在堆肥表面,用手指插入料层轻轻抓动,使部分菌种沉入堆肥内,以扩大接种面积。接种量一般掌握在1~1.5瓶/平方米。接完种后,表面再铺盖3~5厘米厚的栽培料,使堆肥的厚度达到20~22厘米。最后用木板将床面轻轻压平,以减少发菌过程中的堆肥失水。

接种后关闭菇棚的门窗,形成保湿、保温的发菌环境,促使菌丝尽快恢复生长“吃料”。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气温较低的情况下,把棚顶的覆盖物揭开一部分,以便采光增温;7月下旬至8月上旬气温较高时,为防止棚内温度超过18℃,应根据温度情况逐步增加覆盖物厚度。在个别高温天气,中午可在棚顶的披草上喷水降温;夜间打开全部或部分门窗通风降温。在整个发菌管理期间,关键是调整温度和保持堆肥湿度。随着菌丝的生长发育,耗氧量大增,因此需要较大的通气量,但同时要在地面或空中喷水保湿。

(六)覆土菌丝吃料深度达到料层厚度的2/3~3/4后,即可覆土。要求选用具有团粒结构、较肥沃的栗钙土。粘土易发生板结,沙性土则持水力差,均不宜做覆土。将覆土打碎结块,喷水预湿至手捏成团、触地即散为适。覆土前根据栽培料的干湿情况在床面适当喷水,使其恢复到上床时的含水量,切忌喷水过大影响透气性而发生“黑床”, 否则因缺氧而导致菌丝萎缩。覆土时须用簸箕慢慢抖落于料面,注意不能将料面压成坑,厚度2~3厘米,要均匀一致。覆土后注意保温保湿,同时加大通风量,促进菌丝上土。之后加强通风和温差促进菌丝扭结和原基分化。

(七)出菇冀北坝上地区的8月,天气己转凉,昼夜温差加大,菌丝由营养生长期逐渐转入生殖生长期即子实体生成期。此期的管理要点是加大通风量,要保持覆土湿润和空气湿度。如覆土干白,须勤喷少喷小水补湿,切忌喷大水造成床料透水,导致菌丝缺氧而窒息死亡,形成“黑床”。 除大风或强降温天气外,菇棚门窗应昼夜打开,进行强通风拉大昼夜温差,并增加棚内散射光照。如棚内温度偏低,可掀开草帘透光增温,保持13~18℃的出菇温度,7~10天即可采菇,其时间长短视菇棚温度高低而定。当温度在18℃以上时,菇体生长发育快,要及早采摘;温度在14℃以下时,菇体生长发育缓慢,可适当推迟采摘。

(八)采菇褐蘑菇的适宜采收时间,最好在菇体生长到7-8成熟,即菌盖与菌柄刚脱离并内卷时采收。采摘口蘑要先向下稍压,再轻轻旋转采下,避免带动周围小菇。采摘丛菇时,要用小刀分别切下早熟菇。采收时最好是随摘随切菇柄,保持菇体洁净和减少碰伤。菇柄切口要平整,不能带有泥根,切柄后顺手把菇放在内壁光滑洁净的硬质容器中。采收前菇床不喷水,否则采摘时菇体粘手,手捏处易变色,影响质量。

褐蘑菇可形成“花菇”,而且商品价值高。在空气湿度小、温差大的条件下,菇盖组织内部细胞继续生长膨大,而外部组织细胞因干燥而生长受阻,表皮及菌肉开裂而成为“花菇”。花菇含水率低,风味浓,鲜销耐存贮,干制出成品率高,因此很受消费者欢迎。有经验的菇农在出菇时采取较干燥的环条件,可以产20~30%的花菇,增加了生产效益。

(九)加工除鲜销外,褐蘑菇的加工主要是烘干。用煤炭火、电炉、微波或远红外线等人工热源鲜蘑烘干,使含水率降到12%以下。是否达到此标准,常用检查方法是用指甲刻划菇根部位,以稍留下痕迹为宜。褐蘑菇的烘干出成比率为10.4∶1,加工成本包括设备折旧、用工、耗煤等约0.21~0.26/千克。

烘烤过程中随着鲜菇表面水分的蒸发,促使内部水分转移到表面以保持平衡。移到表面的水分又蒸发掉,如此反复转移,一直干燥到含水量达到要求为止。干燥首先从菇盖边缘开始,慢慢移到肉质厚的中心部。烘干工艺就是根据菇体内部水分扩散转移的速度,与表面蒸发速度基本上达到平衡的原理制定的。这个平衡要由热风的温度和风量来控制,不同的干燥期,热风的温度和风量参数也是不同的。在干燥鲜菇时,如果温度在45℃以上,通风量又不够时,鲜菇表面细胞组织破坏,阻塞了与体内联系的毛细管,则常会发生煮菇现象,菇体成黑色,干燥制品质量低劣。但也不能过分加大通风量,否则形状不佳。通常起烘温度不能低于35℃,因为35℃时菌丝停止生长。在干燥过程中,每小时升温不能超过8℃,否则产生不良反应。温度急降时,菇片会收缩,边缘会向内倒卷。整个烘干周期的最高温度不能超过60℃,否则易产生异味。要掌握烘干开始和结束温度低,中间温度高的原则。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