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市青县曹寺乡是一个纯农业乡。全乡有58个村,4.1万人,大棚总面积3万亩,占总耕地的1/4左右,而且每年仍以2000亩左右的速度递增。2007年全乡仅棚室蔬菜收入3亿元,人均近8000元。许多农户一家种植10多亩,年收入超过10万元。该乡从1983年开始搞大棚黄瓜生产到今已25个年头,生产技术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累积,形成了一套包括棚室建造、抢早种植、病虫害防治、商品瓜分级等内容的技术体系,很适于在沧州、衡水及相似自然条件地区推广。其关键生产技术可简单分为5点:
一、棚室建造大而牢
早先曹寺乡大棚单个面积只有1亩左右。早春黄瓜苗定植进棚后其生长状况受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特别大。如果遇到大的寒流侵袭,黄瓜苗的生长就会受到抑制。大棚四周靠边的二三个畦的幼苗全部冻死,而棚中心苗往往能存活下来,但由于所占全棚比重较小,也只好全部毁棚重种。单棚面积加大后这个问题解决了,而且整个大棚内保存的热量多,抵抗早春寒流的能力大大增强,定植期也可向前提四五天,单个大棚的空间加大后非常有利于半机械化操作。可使用旋耕犁、小手扶等在棚内进行农事操作。所以曹寺乡的大棚单个面积逐年加大,现最大的单棚面积有的达到15亩。多数农户的大棚在5-7亩之间。
为保证大棚牢固延年,预防较大的风灾、雪灾和雨灾,在大棚建造时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点:一是大棚竹竿立柱采用4米的竹梢短截,确保存立柱上端直径不小于1.5厘米,并全部绑在水泥小立柱上(俗称拐柱),水泥拐柱的规格是7×7×70厘米。二是在部分水泥拐柱入土时在底部还要绑上一块红砖,防止立柱因风而上下抽动。三是大棚南北朝风面的边侧增加顶柱和戗柱,在里面用拉杆固定。四是每隔30米左右在一排立柱的两侧尤其是立柱南侧用戗柱再顶住。五是定期调整压膜线的松紧性,使棚面的受力均匀。六是棚两边的拉锚要埋深压牢。七是在大风、雪、雨天中要及时修补破损处,及时清理残雪。
二、温室育苗短而早
曹寺乡大棚黄瓜的定植期在2月底3月初,较一般地区早20多天,所以育苗也要相对提前。在1月25日左右开始下籽,苗龄30-35天左右,小苗三叶一心时就可定植。生产中切忌定植大龄苗。而且在育苗过程中以促为主,促控结合。主要技术要点如下:
育苗土比例为40%的腐熟圈肥加上60%的园田土,每亩苗土中再加入1公斤左右的微生物肥料,混匀后装入营养钵内。尽量不使用速效化肥。圈肥一定要腐熟,存放的时间尽可能长,最好达到一年左右,预防烧苗现象的发生。
下籽前2天开始在育苗温室内点火升温,提高地温超过18℃后就可点籽了。保证足够的地温是确保一播全苗,苗齐苗壮的关键因素。
育苗期全程温度以促为主。出苗前白天温度保持28℃-32℃,夜间17℃-20℃,出苗后及时揭去地膜,白天降到22℃-25℃,夜间降到12℃-17℃。苗期地温尽可能保持在20℃-23℃,适当通风,降低温湿度。第一片真叶展开后,采用大温差育苗,昼夜温差保持在8℃左右,如遇阴雨天气,应采用白炽灯或日光灯补光。春季气温低,黄瓜雌花多,因此不需用乙烯剂增加雌花。定植前7~10天进行炼苗,白天温度23℃-25℃,夜间10℃-13℃,短时也可达到8℃以下,确保幼苗尽快适应外界气温。
点籽前将营养钵浇透水。一般在整个育苗期可不浇水。中间视钵内土壤及苗情适当淋水。也可在定植前5-6天浇一小水,便于倒钵和定植。
苗期注意防治立枯病和其它苗期病害。苗出齐后用干细土与草木灰混合过筛后洒到营养钵上,一是为给土壤消毒,二是能够保持幼苗生长在一个上干下湿的环境里,确保不被病原侵染。在出齐苗后10天左右打一次甲基托布津或百菌清液预防病害。定植前1天喷洒1次500倍的75%的百菌清溶液。在育苗期间加强风口管理,防止大风闪苗、底肥烧苗、高温烤苗、烟气醺苗等现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