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剂24%悬浮剂、80%WP。
作用机理与特点苯酰菌胺的作用机制在卵菌纲杀菌剂中是很独特的,它通过微管蛋白ß-亚基的结合和微管细胞骨架的破裂来抑制菌核分裂。苯酰菌胺不影响游动孢于的游动、孢囊形成或萌发。伴随着菌核分裂的第一个循环,芽管的伸长受到抑制,从而阻止病茵穿透寄主植物。实验室中用冬瓜疫霉病和马铃薯晚疫病试图产生抗性突变体没有成功,可见田间快速产生抗性的危险性不大。实验室分离出抗苯甲酰胺类和抗二甲基吗啉类的菌种,试验结果表明苯酰菌胺与之无交互抗性。
应用
适宜作物与安全性马铃薯、葡萄、黄瓜、辣椒、菠菜等。在推荐剂量下对多种作物都很安全,对哺乳动物低毒,对环境安全。
防治对象主要用于防治卵茵纲病害如马铃薯和番茄晚疫病,黄瓜霜霉病和葡萄霜霉病等;对葡萄霜霉病有特效。离体试验表明苯酰菌胺对其他真菌病原体也有一定活性,推测对甘薯灰霉病,莴苣盘梗霉,花生褐斑病,白粉病等有一定的活性。
应用技术苯酰菌胺是一种具有高效的保护性杀菌剂,具有长的持效期和很好的耐雨水冲刷性能;困此应在发病前使用,且掌、握好用药间隔时间,通常为7~l0d。
使用方法主要用于茎叶处理,使用剂量为100~250g(a.i.)/hm2。实际应用时常和代森锰锌以及其他杀菌剂混配使用,不仅扩大杀菌谱,而且可提高药效。
噻酰茵胺:
剂型单剂6%颗粒剂,混剂如氟虫腈加噻酰茵胺颗粒剂(含氟虫腈1.0%,噻酰菌胺12%),毗虫啉加噻酰菌胺颡粒剂(含吡虫啉2%,噻酰菌胺12%)。
作用机理该药剂本身对病菌的抑制活性较差,其作用机埋主要是阻止病茵菌丝侵入邻近的健康细胞,并能诱导产生抗病基因。叶鞘鉴定法计算稻瘟病对水稻叶鞘细胞侵入菌丝的伸展度和叶鞘细胞实验可以观察到该药剂对已经侵入细胞的病菌抑制作用并不明显,但病菌的菌丝很难侵入邻近的健康细胞,说明该药剂本身对稻瘟病病菌的抑制活性较弱,但可以有效地阻止病菌菌丝对邻近的健康细胞侵害,阻止病斑的形成。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水面施药7d时,可以发现噻酰茵胺对PBZl(probenazole-induciblegene)、RPRl(rleeprobenazole-responSlVegene)和PAL-ZB8(phenylalaninearnmonia-lyaseelicitor-induciblegene)等基因有明显的诱导作用,说明噻酰茵胺可以提高水稻本身的抗病能力。
应用
适宜作物与防治对象主要用于稻田防治稻瘟病。对其他病害如褐斑病、白叶枯病、纹枯病以及芝麻叶枯病等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此外,对白粉病、锈病、晚疫病或疫病、霜霉病等也有一定的效果。
应用技术该药剂有很好的内吸性,可以通过根部吸收,并迅速传导到其他部位,适于水面使用,持效期长,对叶稻瘟病和穗稻瘟病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在稻疸病发病初期使用,使用时间越早效果越明显。在移植当日处理对叶稻瘟病的防除率都在90%以上,移植l00d后,防除率仍可维持在原水平。此外,该药剂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小,如移植深度、水深、气温、水温、土壤、光照、施肥和漏水条件等。用药期较长,在发病前7-20d均可。
使用方法在温室条件下,以lOg(a.i.)/hm2施药1周后,用稻梨孢的孢子悬浮液喷雾接种,对稻瘟病有90%的防治效果;在l00g(a.i.)/hm2剂量下,其防效可达刭98%。在20mg/kg剂量下,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效为65%,200mg/kg剂量下的防效为96%。小区试验中,在400mg/kg剂量下,对小麦白粉病有100%的防效。考虑到对稻瘟病以外的病害的防治和环境条件等影响因素,该药剂在大田条件下推荐的使用剂量为1800g(a.i.)/hm2。
环丙酰菌胺:
制剂FS、GR、SC、WS。种子处理剂,育苗箱处理剂。
作用机理与特点环丙酰菌胺是内吸、保护性杀菌剂。与现有杀菌剂不同,环丙酰菌胺无杀菌活性,不抑制病原菌菌丝的生长。其具有两种作用方式:抑制黑色素生物合成和在感染病菌后可加速植物抗菌素如momilactoneA和sakuranetin的产生,这种作用机理预示环丙酰菌胺可能对其他病害亦有活性。也即在稻瘟病中,通过抑制从scytalone到1,3,8-三羟基萘和从vermelone到1,8-二羟基萘的脱氢反应,从而抑制黑色素的形成,也通过增加伴随水稻疫病感染产生的植物抗毒素而提高作物抵抗力。
应用
适宜作物与对作物安全性水稻,推荐剂量下对作物安全、无药害。
预防对象稻瘟病。
使用方法环丙酰菌胺主要用于稻田防治稻瘟病。以预防为主,几乎没有治疗活性,具有内吸活性。在接种后6h内用环丙酰菌胺处理,则可完全控制稻瘟病的侵害,但超过6h如8h后处理,几乎无活性。在育苗箱中应用剂量为400g(a.i.)/hm2,茎叶处理剂量为75-150g(a.i.)/hm2,种子处理剂量300~400g(a.i.)/dt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