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葫芦烂瓜严重,如何解决?
西葫芦烂瓜严重,如何解决?
西葫芦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蔬菜,也是很多喜欢的蔬菜,在西葫芦种植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烂瓜现象,它严重影响到西葫芦的产量和品质,降低了农户的收益。那么西葫芦烂瓜该怎么防治呢?一起来看看详细介绍吧。
1、灰霉病
灰霉病会危害花、果、茎、叶等部位,病菌首先从凋零的雌花侵入,初期花瓣呈水浸状或水渍状,后逐渐变软腐烂并伴随着灰褐色霉层。导致花瓣腐烂、脱落,而后病菌会向幼果发展,发病部位逐渐变软腐烂,并出现大量的灰色霉层。发病发病在茎杆上时,会灰色的病斑,绕茎一圈后,导致茎杆断裂。
防治方法:灰霉病可在蘸花时用异菌脲预防,发病时可喷洒异菌脲或乙烯菌核利发展,或者用核净烟剂熏烟防治。
2、菌核病
此病主要危害果实和茎蔓,果实染病时首先呈水浸状腐烂,后病变处生长出白色的菌丝,菌丝散布黑色的菌核。而茎蔓染病时,初呈水浸状,病部变褐,后来逐渐生长出白色和黑色的菌核,病部为上的茎叶枯死。
防治方法:此病在种植时要清理田间,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减少病源菌,防治方法和灰霉病类似。
3、果腐病
果腐病顾名思义就会危害果实的病害,病菌通常会从花蒂和受伤出侵染,初期呈现水渍状,后逐渐变褐软腐,后期病变处会出现白色或粉红色的霉状物,最后整个瓜会腐烂。此病的病菌在土壤中越冬,果实和土壤接触极易染病,在湿度高、水肥管理不当,造成裂瓜时极易染病。
防治方法:防治果腐病首先要采用高垄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要增施有机肥,增强植株免疫力,减少伤口,发现病瓜要及时清除。发病初期可喷洒硫酸铜、杀毒矾、甲霜铜等药剂防治,或者用多菌灵灌根防治。
4、软腐病
软腐病发病时呈褐色水渍状,后迅速变软,病变内部会腐烂,此病扩展极为迅速,病瓜在腐烂后会散发出恶臭味,但是没有霉毛,这是和其他病害的最大的区别。它是细菌性病害,通过雨水和浇水以及昆虫传播,在田间通透性差、湿度较大的环境下易发病。
防治方法:发病时可用铜制剂防治,比如松脂酸铜乳油、琥胶肥酸铜、春雷王铜可湿性粉剂,每隔7-10天喷洒防治一次,连续2-3次,效果较好。
西葫芦有什么常见病害
灰霉病
特征
该病主要危害花和果实。被害花和果实初期呈水渍状,后逐渐软化,患病部位表面长满灰绿色霉状物。最终导致花和果实腐烂。后期患病部有时还长出黑色菌核。
规律
病原为半知菌亚门葡萄孢菌。病原菌在病残体上越冬,也可在土壤中越冬,借气流传播。病菌喜高湿低温条件,最适温度在18-23℃,相对湿度在90%以上,弱光,适宜发病。保护地栽培,冬春连阴天多,气温低,再加上密度大,通风透光不良,湿度大,故发病较重。
防治
(1)加强田间管理。将病残体清理干净,保持田间卫生,防治病菌扩散,控制温度。
(2)浇水采用膜下暗灌或滴灌,夜间湿度应小于80%。当湿度大时,应采取措施降湿。
(3)生产后期要及时清理老叶,增加通风透光,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加抗病能力。
(4)药剂防治。用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5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每隔6—7天喷1次,连喷2—3次。
绵腐病
特征
主要表现为害果实,有时为害叶、茎及其他部位。果实发病初呈椭圆形、水浸状的暗绿色病斑。在空气干燥条件下,病斑稍凹陷,扩展不快,仅皮下果肉变腐,表面生白色霉层。高温多湿时,病斑迅速扩展,整个果实变褐、软腐,表面布满白色霉层,致使病瓜烂在田间。叶片受害,初生暗绿色、圆形成不规则形水浸状病斑,湿度大时软腐似开水烫过一样。
规律
西葫芦绵腐病是由鞭毛菌亚门瓜果腐霉菌真菌侵染引起。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春天,遇适宜条件萌发,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或直接长出芽管侵入寄主,后在病残体上产生孢子囊和游动孢子,借雨水或灌溉水传播,侵害果实,最后在病组织里形成卵孢子越冬。病菌主要分布在表土层内,雨后或湿度大,病菌迅速增多,土温低、湿度大利于发病。
防治
(1)采用高畦栽培,避免大水漫灌,大雨后及时排水,结瓜后可将瓜垫起,防止潮湿染病。
(2)增加土壤中抗生菌,抑制病原菌生长,减轻受害。
(3)药剂防治:在发病初期,用20%农土斯1000倍液,每隔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
果实畸形
成因
水肥控制不当。西葫芦坐瓜初期水肥不足容易形成尖嘴瓜,中期不足容易形成细腰瓜,后期不足容易形成细长歪把瓜。但中期水肥过猛又容易形成大肚瓜;授粉不良,花粉分布不均,使授粉不足的部位呈凹陷状,形成畸形瓜;温度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影响光合效率,使制造的营养不足,抑制果实正常发育;西葫芦自身雌花缺憾或双性化形成果实,成为畸形瓜。
矮生
该类型的品种瓜蔓短、节间短,比较早熟。蔓长30~60厘米。第1雌花着生于第3~8节,以后每隔1~2节或每节出现雌花。主要品种有花叶西葫芦、站秧西葫芦、一窝猴西葫芦等。
半蔓生
该类型品种节间略长,蔓长在60~100厘米,主蔓第1雌花着生在第8~11节上,为中熟品种。该类型品种大部分为一些地方品种。如山西临沂的花皮西葫芦、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最新育成的半蔓生*仁西葫芦等。这类型西葫芦的栽培不多见。但随着西葫芦引蔓上架栽培技术的不断改进,半蔓生西葫芦类型在温室种植的比例会增大。
蔓生
该类型植株生长势强,节间长,主蔓可达150~400厘米以上,主蔓第1雌花一般出现在第10节以后,属晚熟品种。蔓生西葫芦抗病、耐热性强于矮生类型,但耐寒力弱。其结果部位分散,成熟期不集中,采收期较长,果肉质嫩,纤维少、品质佳,单果重2~2.5千克,总产量较高。适于夏季栽培。主要品种有笨西葫芦、扯秧西葫芦、山西交城的蔓生西葫芦等地方品种。
西葫芦中还有珠瓜和搅瓜两个变种。珠瓜生长发育近似南瓜,植株生长势强,株型矮生、直立、开放。果实圆球形,果皮深绿光亮,带灰绿斑点。果实生长发育快,生长期短,花后5~7天单瓜重可达300克。一株同时可结3个商品瓜,每株坐果数和采果数都较多,连续结瓜性能好。栽培上需肥、需水量大。
搅瓜是西葫芦的又一变种。我国山东、河北等地均有种植。该品种植株生长势强,叶片小,缺刻深,果实椭圆形,单瓜重0.7~1千克。成熟瓜表皮深黄色、浅黄色,也有底色橙黄,间有深褐色纵条纹的。瓜肉较厚,浅黄色,瓜肉组织呈纤维状。多以老瓜供食,一般将整瓜煮或蒸熟后,横切开,瓜肉用筷子一搅即成粉丝状或海蜇皮状,凉拌即可食用,故称搅瓜。
西葫芦病虫害 这是什么病, 怎么治
西葫芦银叶病?
发病症状? 被害植株生长势弱,株型偏矮,叶片下垂,生长点叶片皱缩,呈半停滞状态,茎部上端节间短缩;茎及幼叶和功能叶叶柄褪绿,叶片叶绿素含量降低,严重阻碍光合作用;叶片初期表现为沿叶脉变为银色或亮白色,以后全叶变为银色,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似银镜,故名银叶反应,但叶背面叶色正常,常见有白粉虱成虫或若虫。3—4片叶为敏感期。幼瓜及花器柄部、花萼变白,半成品瓜、商品瓜也白化,呈乳白色或白绿相间,丧失商品价值。
目前对于该病的发病机理有几种意见:
一、病毒性病害。目前银叶症状产生的原因,公认的看法是B型烟粉虱为害引起的,其唾液分泌物对植物有毒害,且具内吸传导性,即有虫也不一定有症状表现,而在以后的新叶上表现银叶。银叶病植株上没有粉虱为害,这是长期以来银叶病产生原因不易搞清的关键。因此,只有彻底根除烟粉虱,防止其传播蔓延,才能控制银叶病的为害;由于在烟粉虱发生严重的地块该病发生严重,发病时喷施防治病毒性的药物有一定作用,由此判定为烟粉虱传播的病毒性病害。
二、生理性病害——光照强、温度高引起。因为同一植株相邻的两片叶片,在上面直接受光的叶片发病,而下面的叶片因不直接见光就不发病;同一叶片经常受光的部分发病,而被遮阴的部分则不发病,由此判定该病属非传染性病害,发病原因是光照太强,叶温过高造成的。至于喷防治病毒性药物有效的解释是这类药物都不能把病毒杀死,多有促进生长的作用,植株生长的速度大于病毒蔓延的速度。如果是病毒性病害的话,应该是植株上部正常,而下部仍呈现病毒病症状。但是,喷药后,有一定治疗作用,由此断定该病不是病毒性病害。
三、生理性病害——氮肥过多引起。据我国台湾省的有关报道说:南瓜在夏季叶片的叶脉部分呈现失绿,变成银灰色,表面似有一层蜡质,比正常的叶片白斑颜色更重,这属生理性病害,是由于施用氮肥过多,加上气温高、光照强、空气湿度小等原因造成的。该现象在我省的南瓜栽培中亦有表现,同西葫芦的银叶病极为相似。由于西葫芦和南瓜均为同一属,病害基本相同,由此估计西葫芦银叶病也是这种原因造成的。施氮肥过多造成的银叶现象不仅在南瓜上存在,在某些西红柿品种上也有表现。
目前,上述3种意见尚未有确切的定论。尽管对于发病原因的认识不同,但是防治技术基本是相同的。
四、防治方法:(1)抗病品种:尽量选用抗病和耐病的品种。
(2)种子处理:为消灭种子上携带的病毒,可进行种子处理。温汤浸种:把种子放在50℃左右的温水中,浸泡15-30分钟。磷酸三钠浸种:把种子放在10%的磷酸三钠液中浸泡20-30分钟,取出用清水冲洗干净。高锰酸钾浸种:在1%的高锰酸钾液中浸种10-15分钟,后用清水冲洗干。干热消毒:把干燥的种子,放在恒温箱中,保持75℃的条件,处理72小时。
(3)土地选择:应避免连作,深翻,施足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控制氮肥用量,促进植株健壮生长,提高抗病力。定植前喷施免深耕土壤调理剂200克/亩,促使深层土壤疏松通透,有利根系生长发育。
(4)育苗:苗期温度应适宜,徒长苗易感病。移植时,少伤根,可促进缓苗,减少发病。
(5)田间管理:定植时,选用无病壮苗,淘汰病、弱苗。在整枝打杈,采收等田间操作时,应经常用肥皂水洗手消毒,尽量减少人为地汁液传播。烟草有病毒,吸烟者禁入。及时清洁田园,拔除病株。病株应深埋或烧毁,减少病源。定植缓苗后,勿过度蹲苗。高温干旱季节应适当小水勤浇,保持田间湿润,降低地温。分期追肥,增施磷、钾肥,每20天喷施天然芸薹素的万分之一液,可提高植株抗病力。9-10月份在光照太强时利用遮阳网遮阴,降低光照强度。及时通风,保持棚内温度在30℃以下。
(6)防治白粉虱、蚜虫:及时防治白粉虱、蚜虫,可减少传毒媒介,避免病害的发生。每667m2用 1 %阿维菌素乳油2000倍液、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5000倍液、5%氟虫腈悬浮剂1500倍液、48%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等杀虫剂,任选一种交替使用,连续防治3-4次,每次间隔4-5d。 除了药剂防治外,还可用纱网遮挡。
(7)药剂防治:钝化物质:利用豆浆、牛奶、鱼血等高蛋白物质,用清水稀释100倍,每10天1次,连喷3-5次,可在叶面形成一层膜,减弱病毒的侵染能力,削减其锐性。此外,还有植物病毒钝化剂——912,把一袋75克药粉加入少量水调成糊状,再加入1千克开水,在100℃温度下浸泡12小时,充分搅匀,晾凉后再加水15千克,分别于定植后、初果期、盛果期早、晚各喷施一次。保护物质:利用高脂膜的200-500倍液,在发病前叶面喷施,每7-10天1次,连喷3-4次。可在叶表面形成一层薄膜,防止和减轻病毒的入侵。增抗物质:83增抗剂可提高植株抗病力,防止病毒侵染,降低病毒在植株体内护散速度。每公顷用原液7.5千克加水750千克,分别在小苗2-3叶期、移栽前1周、定植缓苗后1周,各喷1次。
此外,还有:20%毒克星400-500倍液;抗毒剂1号300-400倍液;25%抗病毒可溶性粉剂400-600倍液;20%病毒净400-600倍液;病毒宁500倍液配合1.8%复硝酚钠5000倍液、0.4%低聚糖1000倍液或0.01%芸苔素1500倍液。上述药任意搭配,每7天1次,连喷2-3次。
(8)病毒病严重的植株,应立即拔除,深埋。不严重的,可加强管理促进结果,等到明春2月份时拔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