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毛百合的成长发育与生境
毛百合系萌发较早的植物,在寒冷的黑龙江省,小苗在4月下旬土壤刚解冻时即破土萌发。毛百合最适宜成长的环境是路旁、林隙、草甸等土壤及水分条件好、光照充溢的地方。经调查与试验证明,当光照强度为50%至100%时,毛百合成长最好,其植株粗壮,高可达80至130厘米,植株每年开花1至12朵,果实饱满,地下鳞茎大,基部产生的小鳞茎可多达6个。当相对光照为25%左右时,毛百合则细弱、较矮,植株开花仅1至2朵,虽能结果,但最多为1个,且不饱满,种子小,地下鳞茎小,植株在8月即开始枯萎。当相对光照仅为10%左右时,毛百合植株矮小,不能开花或只能开一朵花,不结实,地下鳞茎小,地上个别在7月中旬即陆续枯萎。毛百合适于在含水量为30%――40%的土壤中成长,当土壤含水量低于20%以下时,其植株易枯萎或死亡。
(二)毛百合的繁育方式自然界成长的毛百合重要用种子进行有性繁育和用鳞茎进行无性繁育。
1、种子繁育方式毛百合种子萌发属子叶留土类型,发芽困难,发芽过程长短差异很强。在自然界中种子散落后极少数可于当年萌发,翌春长出养份叶。大个别种子是翌春萌发,长出小鳞茎,通过短暂的休眠,在夏天或秋天长出养分叶;或通过夏季(或秋季)的休眠,再通过低温的冬季进行春化后,于第二年春季才能萌发养份叶。毛百合发芽过程长短差异如此之大,显示了毛百合种子的异质性特别强,这对种群的延续是有利的。种子散落后,在各种环境下,可使种子萌发与迟萌发的两种形态长时间坚持并存,从而可防止灾难性因子的毁灭性破损。在人工播种时,毛百合种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10至30摄氏度,最适宜的温度为20摄氏度。在20摄氏度时,种子7至10天即开始萌动,30天萌发率可达60%以上,50天萌发率达85%以上。随着温度的下降或升高,种子萌发率降低。温度太高则种子易霉烂,太低则呈休眠状态。毛百合种子萌发始于胚轴伸长,4至7天后胚轴前端逐渐膨大,产生小鳞茎,然后从鳞茎中萌发养分叶(真叶)。养分叶萌发迟缓,在适宜的条件下需10天,若条件不适宜,小鳞茎可能始终不萌发养份叶,呈“休眠状态”。解除小鳞茎休眠的办法,可将实生小鳞茎放在2至5摄氏度低温下处理1个月,能使95%以上的小鳞茎在解除低温后12天就可萌生养份叶。此外,在25摄氏度恒温下播种的种子萌发率(50天)为60%左右;虽低于20摄氏度,但播种一个月左右者,则20%至30%的小鳞茎可直接荫生养分叶。因此,在人工播种时,只要准时抑制住20摄氏度与25摄氏度这两种温度,并使土壤含水量坚持在30%至40%,就可在1个月左右获得一定数量的具有养分叶(真叶)的毛百合实生苗。
2、无性繁育方式毛百合无性繁育重要是以鳞茎进行。在自然界毛百合鳞茎的增殖常有以下几种方式。
1)在母鳞茎内发育最多可达4至5个小鳞茎。
2)埋入土壤中的一段茎节上可发生小鳞茎,通常3至4个。
3)毛百合鳞茎上的鳞片有节,抱合松散,极易被土壤昆虫等碰撞散开。散开的鳞片在节基部断口处分化出分生组织,并快速发生小鳞茎,每鳞片节一般只萌生一个小鳞茎。
4)毛百合鳞茎底部形成的基根,在极少的状况下可延匍匐成长,在匍匐根上每相距0.5至1米就可发生1个鳞茎。
人工无性繁育重要是用鳞片进行了插播。最简便的办法是用塑料袋装上含水量为30%至40%的沙子或腐叶土,将不低于0.2克的鳞片装人袋中与湿沙或腐叶土混在一起,封住袋口,放人20摄氏度至25摄氏度恒温箱中,半个月左右即有小鳞茎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