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仙花黑斑病在凤仙花生产栽培中是一种主要的病害,在我国出现普遍,危害严重,应当导致看重。
症状该病危害叶子,尤其中下部老叶子易侵害发病,受害叶子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呈黑褐色,直径2―10毫米,有不显著的轮纹,边缘颜色较深。出现严重时病斑可扩大连结斑块,病斑上生有淡绿色或榄黑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引起发病叶片皱缩,枯死。
病原AlternariatenuisNees.属半知菌亚门,链格孢属真菌。分生孢子梗直立,褐色,有愚昧,顶病常发展而具孢痕,大小5~125um×3~6um。有喙,深褐色,大小1~58.5um×1.5~7.5um,1~9个横隔,0~6个纵隔。
发病规律该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株残体上越冬,翌年春天条件适宜时,出现分生孢子进行初侵害和再侵害。一般经气流传播,喜高湿环境,多雨、重露有利于发病和流行。东北一般7~8月为发病盛期,9月上中旬逐渐减少。
防治和治疗对策
(1)农业防治和治疗增加种植管理,合理施肥灌水,坚持恰当通风透气,提升植株抗病力。雨后准时排水,清除病残体,摘除下部老叶,发病叶片。将其集中深埋或烧毁,减少越冬菌源量,改良土壤。
(2)施行轮栽制。
(3)化学防治和治疗最后在发病前喷1次1%波尔多液呵护,发病后可喷洒50%多菌灵或5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50%退菌特800倍液。
常用药剂多菌灵、托布津可湿性粉剂、退菌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