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月季)是云南省鲜切花种植的大宗种类,栽培品系200余个,以卡罗拉、黑魔术、维西利亚、假日公主、雪山、彩纸、紫金灵等为主,99%以上均是呵护地种植,加上花卉生产周期长,重茬连座征象普遍,棚内小气候温暖湿润,花卉病害形成严重。其中玫瑰(月季)白粉病是切花玫瑰(月季)生产的重要病害,在我国各地均有出现,该病对玫瑰(月季)为害较大,是农户一年四季都在防治和治疗的通例病害。病害出现轻时使玫瑰(月季)成长减弱,嫩叶扭曲变形,花姿不整,影响成长和失去观赏价值;出现严重时酿成玫瑰(月季)早落叶,花蕾畸形或不完全开放,间断发病则使玫瑰(月季)枝条干枯或整株死亡,严重影响其品质和产量。
一、为害症状:重要为害叶子、叶柄、嫩梢及花蕾。首先从植株中上部开始发病,初期叶子上发生褪绿黄斑,逐渐发展,边缘不显著,后产生白色粉末状霉点,随后着生白色粉末状物,严重时叶面和叶反面都有白粉层。嫩叶感病后翻卷,皱缩、变厚,有时为紫红色;叶柄及嫩梢感病时节间短缩、茎变细,背面弯曲,幼叶伸展不开;花蕾感病时表面覆盖白粉层,发育停滞,花朵畸形,皱缩脱落;老叶通常不易受侵害,感病则形成圆形或不规则的白粉状斑,但叶子不扭曲。病菌在某些玫瑰(月季)品类的叶子上导致不显著的针尖状坏死斑。植株感病后成长衰弱,白色霉点布满全叶,叶子变得凹凸不平,或者扭曲,叶色开始变为灰色,新梢发育不良,花枝花茎柔软弯垂,花蕾下部密生霉菌,花茎变色,开放的花瓣受感染的可能性小。有些深色花品系感病叶子发生小而圆的褪色斑。
二、发病规律:病原Sphaerot~hecarosae(Jacz)Z.Y.Zhao称蔷薇单囊壳和Sphaer~othecapannosa(Wallr.exFr.)Lev称毡毛单囊壳,均属子囊菌门真菌。病菌以菌丝体在芽、叶、枝上越冬。以子囊孢子或分生孢子初次侵害,后以分生孢子进行再感染,经过气流传播蔓延。分生孢子发芽适温17摄氏度-25摄氏度,30摄氏度以上受到控制,室温在2摄氏度-5摄氏度以上白粉病即可出现。发病湿度范围宽,相对湿度23%-99%都可发病,潮湿环境最易发病。呵护地种植周年均可出现,没有显著的高峰期,雨季来临前的4、5月份左右发病较重。在云南昆明、玉溪、曲靖等地,管理不善的温室棚室内周年形成,一般每年开始一些植株发病,随后整块大田逐步蔓延,入冬后发病自然减轻。在玫瑰(月季)的整个生育期中,成花期(封顶期)较易感病。叶子大而薄的品系及开红花的品系较易感病。栽植过密,土壤中氮肥过量,钾肥不足,通风不良或光照不足易发病。
三、防治和治疗办法:为指导大面积防治和治疗,生产出高效、优质的花卉产品,防治和治疗必需仔细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和治疗”的植保方针,以农业防治和治疗为基础,准时进行化学防治和治疗,促使花卉产业健康有序扩展。
1、按照市场需求尽量选用抗病品系,如卡罗拉、黑魔术、维西利亚、瑞普索迪、雪山、芬得拉等。
2、结合冬天及早春天节修剪,准时剪除病枝、发病叶片,集中焚烧后深埋处理。每次剪花高峰期过后,结合修剪清除病枝、发病叶片并进行一次彻底的药剂防治和治疗,减少病害侵害源。
3、增加田间管理,合理密植,交替轮种;温室增加通风透光,棚内温度不宜太高,坚持一定的湿度;雨后准时排水透风,避免湿气滞留棚内。
4、按照玫瑰(月季)的成长需求平衡施肥,营养物质成长期增施氮肥,但防止氮肥过量,生殖成长期(现花蕾后)恰当增施磷钾肥,发病期少施或不施氮肥,同时增施镁肥。
5、药剂防治和治疗:重要防治和治疗措施是用硫磺熏蒸,每亩大田安装8-10个硫磺熏蒸器,每周进行3-5次熏蒸,在夜晚棚室内每次硫磺熏蒸5-8小时(棚室须密闭),可按照发病状况决意硫磺熏蒸次数多少和时间长短。
(1)玫瑰清桩后用石硫合剂(20-30度)加水4-6倍,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喷雾,作好预防。
(2)发病初期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喷雾,中后期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40%福星乳油6000-8000倍液、10%腈菌唑乳油2500-3000倍、25%敌力脱乳油1000倍、62.25%仙生(腈菌唑+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600倍、30%特富灵可湿性粉剂1200-1400倍、75%+三吗啉乳油6000-8000倍、25%烯唑醇乳油1500倍、50%翠贝干悬浮剂3000-4000倍液喷雾交替应用,7-10天一次,间断喷施2-3次。
(3)还可在成长期喷20%粉锈王子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50%多菌灵1000倍液。也能够用1000倍的多氧霉素PS乳剂,0.02%-0.03%的硝酸钾水溶液喷雾防治和治疗玫瑰白粉病。
(4)在叶子的表面和反面同时喷洒能较大程度地提升防效,喷后叶面保湿度在2至4小时能形成更好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