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黑斑病杜鹃黑斑病也叫褐斑病,是杜鹃常见的多发叶斑病害。发病后叶子发生黑斑,渐渐干枯脱落直至植株死亡。该病重要为害杜鹃的叶片,是由杜鹃尾孢真菌侵害受害,病菌开始形成若干个褐色小点,随着小点的不时扩展,病斑相互连接成片,形成灰褐色霉菌丝,受害叶子从叶柄部开始,由绿变褐黄色提早脱落,严重时影响杜鹃的成长发育和观赏价值。病菌在叶子或病株上越冬,孢子随风传播。
该病的重发期一般多在高温多湿季节,温室中冬天也有发病征象,一般成长较弱植株、幼苗、下部叶子、通风条件较差植株和西洋鹃(与毛鹃相比)发病较重,按照发病规律,可采取如下防治和治疗办法:
(1)增加种植管理,杜鹃种植盆土要选用腐叶土,浇水pH值要在4.5至6.5之间,浇水基质要见干见湿,要经常浇施些腐熟的稀薄有机液肥,以促使植株健壮,叶子肥厚提升抵抗力,盆鹃要放于通风处,夏天要遮荫、防湿、防积水。发病叶片要准时摘除烧掉,并小心选择抗病品类,同时增加植物病虫害检疫工作。
(2)药剂防治和治疗:花后准时喷洒70%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或50%的多菌灵300倍液。其它能够定期喷洒药剂预防,可用呵护性杀菌剂及杀菌剂混在一起施用,如保丽安加M大生45与可杀得交替施用可取得良好成效,或用1∶1∶150波尔多液每周一次间断喷2次。进入雨季每10天喷一次1∶1∶100波尔多液,间断喷施3至4次。
杜鹃黄化病
杜鹃黄化病是一种非侵害性病害,也是杜鹃种植中一种常见病害。植株出现病变后,叶子变薄、褪绿、叶色苍白,因此也称此病为褪绿病,新叶缺绿显著,当新梢叶色变浅,叶肉变成黄色时,叶脉仍然呈绿色,这时一般确诊为缺铁症状,这类征象多出现在碱性土壤和利用偏碱性水浇花的地区。叶子发生病状后,光合作用即不能正常进行,轻时影响植株的成长发育及观赏价值,严重者会引起植株死亡。防治和治疗办法:要增加种植管理,可结合灌水,浇灌硫酸亚铁溶液,叶面可喷洒0.5%的硫酸亚铁溶液,即可使植株叶面逐步恢复绿色。
杜鹃红蜘蛛
该雌成虫体长0.3毫米左右,暗红色,近椭圆形,体背隆起,足4对暗红色;雄成虫体长0.25毫米,楔形,扁平鲜红色。一年形成多代,成虫在植株根部越冬,重要在叶反面近叶柄部的主脉附近为害,逢6至7月份高温、少雨、干旱天气繁育快,出现数量较多,为害严重时,被害叶焦枯脱落。
防治和治疗对策:人工防治和治疗,4月份早先经常检查,发现一些叶子有红蜘蛛时,可准时摘除虫叶烧掉。有条件的可人工释放天敌如瓢虫,草青蛉、蓟马等,进行生物防治和治疗。若发现较多叶子有红蜘蛛时,可进行药剂防治和治疗,如喷洒40%三氯杀螨醇800至1000倍液,对成虫、若虫、幼虫和卵均有较强的杀伤力,只要喷洒匀称成效良好。
杜鹃网蝽
杜鹃网蝽,也叫杜鹃军配虫,小臭大姐。成虫体长3.5毫米左右,黑褐色,翅上布满网状须前翅略呈长方形,静止时,翅上的黑褐色斑纹构成“X”状。若虫形似成虫,只是虫体嫩小无翅,长约2毫米左右,卵长0.6毫米,椭圆形,乳白色,产于中脉和较大的叶脉处,初产时淡绿色,后变成淡黄色。
该虫一年出现3至4代,成虫于10月中下旬在树皮和土地缝隙等处越冬,第二年4至5月份开始运动,在叶反面取食危害,7至8月份危害最重,成、若虫喜群聚集在叶反面主脉附近,剌吸叶子的汁液,其分泌物发生较大的黄褐色锈斑,严重时叶子苍白,导致早落,影响杜鹃的成长、开花。
防治和治疗措施:(1)入冬后清除花木附近的落叶、杂草,深埋或焚烧,消灭越冬成虫。(2)药剂防治和治疗,5月份在越冬成虫发生后和第一代若虫出现期,喷80%敌敌畏乳油或50%螟松乳剂1000倍液,7至10天喷一次,间断喷洒2至3次。也可用3%呋喃丹每盆埋5克左右,成效也不错。
杜鹃蚯蚓、蛞蝓重要为害根部。有时蛞蝓也为害叶子,种植所用介质要高温消毒,杀死虫卵,发现虫害,可用呋喃丹,铁灭克盆施防治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