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该病损害植株的花、叶及茎。病发早期,染病花芽呈深褐色至玄色糜烂。花晚期受益,往往是一侧受侵害,今后敏捷繁茂,并可向下发展到茎部。染病叶子上出现不规矩的玄色病斑,并可经由过程叶柄达到茎。在茎上可出现较年夜的玄色病斑,病发严重时,病斑可缭绕茎周,招致病部以上枯逝世。病发前期,叶和茎的病部都可出现小斑点,为病原菌的子囊座。苗床上病株基部组织泛起玄色糜烂黑点。
病原:病原为菊花黑斑小球壳菌,附属子囊菌亚门、腔菌纲、座囊菌目、球腔菌属真菌。罕见的是病菌的无性型菊壳二孢,附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目。
病发纪律:病原菌以子囊座和分生胞子器在病组织中越冬,状况前提相宜时,出现子囊胞子和分生胞子。胞子借风雨流传举办侵害损害。分生胞子器构成的最适温度为25-27摄氏度,在此温度下,仅3天便可构成分生胞子器。湿润前提有益于分生胞子器的产生。低湿度下合适子囊座的出现,高湿度下形成的子囊座成熟慢,若一直处在湿润前提下,就不会向空中年夜量释放子囊胞子。
防治和治疗:①舍弃侵害泉源:完全扫除病残体,集中烧毁。②遴选无病植株作滋生质料。③药剂防治和治疗:苗期可瓜代喷洒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和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在花芽构成后,要舍弃农药用量,雾滴要细,以掩护花芽和正在开放的花,可用代森锰或苯来特取代退菌特和代森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