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玫瑰、月季白粉病重要危害叶子、叶柄、嫩梢及花蕾。嫩叶感病初发病时嫩叶正、背面出现白色粉斑,扩大后覆满整个叶子,后变为淡灰色,有时叶色变成紫红色。致新叶皱缩畸形。成叶感病初在叶上生不规则粉状霉斑,后发病叶片从叶尖或叶缘开始逐渐变褐,致全叶干枯脱落。叶柄、新梢感病节间短缩、茎变细,有些病梢发生回枯,病部表面也覆满白粉。花蕾感病萎缩枯死,花尊、花瓣、花梗畸形。失去药用价值。
病原Sphaerothecarosae(Jacz.)Z.Y.Zhao称蔷薇单囊壳和Sphaerothecapannosa(wallr.ExPr.)Lev.称毡毛单囊壳,属子囊菌亚门真菌。病部后期形成的小黑点即病菌的闭囊壳,大小90―110μm,附属丝少且短,内生1个子囊,大小80一100×60―75(μm)。子囊中有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椭圆形,大小20一27×12―15(μm)。无性态分生孢子成串,椭圆形至腰鼓形,无色,大小23―29×14―16(μm)。毡毛单囊壳菌丝体为毡状,菌落着生位置不变形,子囊孢子6―8一些于蔷薇单囊壳。
传播渠道和发病条件病菌以菌丝体在病芽上越冬。翌春病芽萌动,病菌紧接着侵害叶子和新梢。月季、玫瑰露地、温室、塑料棚均有种植,分生孢子能终年不时地繁育,且耐寒能力强,0摄氏度也不致丧失其活力,因此分生孢子也是主要初侵害源,能进行初感染和再感染。子囊孢子在感染中一般不起作用。该菌成长适温21摄氏度,最高33摄氏度,最低3―5摄氏度。分生孢子在相对湿度97%一99%时萌发率高,相对湿度23%,也有少数仍可萌发。在水滴中萌发率很低。条件适宜时,经72小时即可完成其无性循环,在田间则需时7―10天。露地5、6月和9、10月月季发病较多,在温室终年均可产生。栽植过密或偏施、过施氮肥,通风不良或日光不足易发病。植株幼嫩期的嫩叶因含有b一丙氨酸,对该菌孢子萌发及发病有利。开红花的月季不抗病,尖叶蔓生的月季常较抗病。
防治和治疗办法(1)冬天修剪时,小心剪去病枝、病芽,发现发病叶片准时摘除。(2)增加管理,发病期少施氮肥,增施磷钾肥,提升抗病力。要小心通风透光,雨后准时排水,避免湿气滞留可减轻发病。(3)发病初期喷洒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20%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25%敌力脱乳油4000倍液、40%福星乳油8000一9000倍液、波美0.2°一0.3°石琉合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