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 杜鹃花腐病只为害花朵,酿成花期缩短,花朵下垂,早期凋萎、脱落。花瓣染病后,病部失去光泽,呈水渍状,发软、褪色,最后变褐腐烂发黑,潮湿时表面长出灰色霉层,影响观赏。
病原及发病规律 该病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真菌。病菌在腐花上出现菌核,菌核随败花落入土壤中越冬。翌年开花期,形成分生孢子,随风雨飞散或气流传播,在花朵发芽时侵入寄主组织,产生病斑,一般在春雨季节发病严重。发病症状在红色品类的花瓣上为污白色至褐色斑点,在白色种花瓣上为淡褐色斑点。后期在靡烂花上形成黑色不规则形扁平菌核。随花落入土中越冬。
防治和治疗办法
1.杜鹃花谢后准时处理病残株、花、落叶、集中烧毁,减少侵害源。
2.用5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1份加50份草木灰拌匀撒于花圃、花盆表土上,从早春开花前开始每隔7至10天,喷施甲基托布津1000至1500倍液1至3次,可抑制发病。
3.发病时喷施120至160倍等量式波尔多液或50%代森铵800至1000倍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