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形病斑,或不规则的多角形病斑,黑褐色,直径1mm-5mm.后期,病斑中间组织变成灰白色。发病严重时,病斑相互连接,引起叶子枯黄、早落。在潮湿环境条件下,叶斑下面着生很多褐色的小霉点,即病产原菌的分生孢子及分生孢子梗。
病原及发病现状:为杜鹃尾孢菌CercosporarhocdodendriFer.,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丛梗孢目、尾孢属。病原菌在植物残体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为初侵害源。分生孢子由风雨传播,自伤口侵入。在江西,该病于5月中旬开始出现,8月为发病高峰期。广州地区,发病高峰期在4-7月,温室条件下种植的杜鹃花可周年发病。雨水多、雾多、露水重有利于发病,因为分生孢子只有在水滴中才能萌发。通风透光不良,植株成长不良,可加重病害的出现。防治和治疗方法:
1、秋天彻底清除落叶并加以处理,成长季节准时摘除发病叶片。
2、栽植功盆花放置密度适宜,以便通风透光,下降叶面湿度。夏天盆花放在室外的荫棚内,以减少日灼和机械损害等酿成的伤口。
3、开化后立刻喷洒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10天-14天喷1次,间断喷洒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