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芨是一种中药材,重要入药位置为植株块茎,白芨有着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等作用。在我国有着广泛的栽培面积,不过白芨的栽培面积虽广,栽培起来却不是那么简单,需要大家有一定的管理技术。许多人就是.因为管理不到位而引起栽培失利,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了白芨的田间管理要点,一起来看看吧!
1、中耕锄草
白芨的植株是非常矮小的,如果没有做好中耕锄草工作的话后期几乎区分不出白芨与杂草。并且白芨的养分汲取能力比较弱,抢夺不过杂草,因此一定要做好中耕锄草工作。每年锄草不得低于三次,在播种出苗后便需要进行第一次锄草工作。然后在6月逐渐入夏后再次进行,这个阶段不仅是白芨的成长旺盛期,杂草的成长速度也极快,一不堤防就会产生草荒。锄草时.要小心防止伤到白芨根部,引起反而进一步影响白芨的成长。
2、水分管理
白芨是非常喜水的,并且适宜成长在阴湿的环境中,因此我们在栽培过程中的水分管理工作是非常主要的。播种后要准时浇水促使种子发芽出苗,保证土壤处在湿润的状态。然后按照白芨的成长调解浇水量,遇到高温干旱的天气时.要缩短浇水频率,每天至少要浇水两次。浇水不可大水漫灌,防止白芨涝害,遇到多雨天也要小心排水,田间积水可能会酿成白芨烂根腐烂,引发病虫害。
3、适期追肥
与白芨用水量一样,白芨对养份的需求也是非常大的,每年的追肥次数也不得低于两次。中耕能够提升土壤的通透性,增强土壤的肥料汲取,促使白芨成长。每次追肥都可与中耕锄草一起进行,第一次的时候肥料以粪水为主,然后添加适量的硫酸铵。第二次以过酸磷钙为主,与农家肥混在一起利用,第三次便是腐熟农家肥了。追肥要以少量多追为主,既要保证满意白芨成长所需养份,又要避免白芨发生肥害。
4、抑制光照
在白芨的成长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光照的调解,在成长前期对光照的需求比较小。在育苗移栽的第一个星期内至少需要遮光70%,后面则可调解至一半左右。如果在夏天没有准时遮光的话,白芨的成长速度将会非常慢,甚至停止成长,叶子也会被灼伤,引起黄化落叶。其它温度较低的三季则要恰当的光照直射,促使白芨进行光合作用,提升植株内光合物质积累。
在冬天的时候由于温度太低,所以我们还要做好越冬工作,恰当覆盖地膜,不过两天左右便需要将其揭开一次,促使通风换气,然后再将其覆盖。其它我们还要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和治疗工作,防止病虫害对白芨的成长酿成威胁。今天的介绍就到这里了,本文仅供参考,感谢大家的阅读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