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该病重要为害根部的侧根或须根。发病初始,在侧根或须根上形成大小、形状不一的肥肿畸形瘤状根结肿大物。植株成长衰弱、矮小,叶子黄化,晴天晌午前后,特别是在干旱条件下,叶子萎蔫,似缺水状,不结实或结实不良。早晚气温较底或浇水充溢时,暂时萎蔫的植株又可恢复正常。随着病情的扩大,萎蔫不能恢复,直到枯死。瘤状剖开,可见内有乳白色细小雌虫。
【病因】
1连做地发病地又未进行药物防治和治疗的田快;
2温暖干燥疏松透气的沙质土壤;
3夏、秋天阶段性多雨的年份发病重;
4最适温度湿度:土温为25——30 土壤含水量为40%,
染病流行期为6—10月,染病生育期为苗期至成株期。
【防治和治疗办法】
1水旱轮种、病株集中烧毁。
2栽培前穴施药剂。
防治和治疗用药:
呋喃丹(大扶农、克百威)于订植前15天穴施,穴深10—15厘米;
D—D混剂在定值前3天穴施,穴深16—25厘米,
1.8爱福丁乳油加水喷施于穴内:0.6公斤/亩
克线丹颗粒剂1份+干细土200份穴施
米乐尔颗粒剂1份+干细土200份穴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