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莴笋常见病害及防治和治疗措施
当前正是春莴笋生产管理的关键期间,也是常见病害的高发期。近日,保定定州市蔬菜站的技术人员对塔宣村莴笋栽培基地进行了考察,发现存在的问题还真不少,霜霉病、病毒病、裂口等几种病害形成较为普遍。现把常见病害的田间症状及防治和治疗办法介绍给大家,供菜农朋友参考。
一、茎崩在莴笋膨大中后期,内茎纵向崩裂,有的深达茎的中部,崩裂的位置呈黄褐色,易腐烂。发生的 因素在于水肥供应不匀称、土壤过干过湿,在内茎接近成熟时,外皮已木质化,此时大量浇水,外皮不能紧接着膨大而崩裂。
防治和治疗办法:科学运筹肥水,经常坚持田间湿润,一般10天左右浇水一次,并增施磷钾肥。
二、霜霉病该病是当前莴笋生产上一大重要病害,重要侵害叶子,幼芽发病后变黄枯死,成株期发病,叶子自下而上发病。初期叶上生淡黄色近圆形或多角形病斑,潮湿时叶背病斑长出白色霉状物,有时霉层可蔓延到叶片的正面。后期病斑枯死变成黄褐色并连接成片,致全叶干枯,有时病菌能侵害到茎部,导致茎部变黑。
防治和治疗对策选用72%杜帮克露600―800倍液或58%的甲霜灵锰锌500倍液喷雾,7―10天一次,小心要交替用药。
三、病毒病苗期与成株期都可发病,体现为花叶、畸形、黄花、矮缩、坏死等多种症状,病株发育不良,严重下降产量和品质。叶子体现为叶色淡浓相间的斑驳,发生明脉、斑点和花叶症状,发病叶片皱缩,叶缘不整齐或产生缺刻,有差别程度的矮化,有时叶子上形成黄色和褐色坏死的斑点或细脉变褐。
防治和治疗措施在播种前用温汤浸种法或磷酸三钠对种子处理,此外还可选用病毒a、植病灵配对绿风95或芸薹素等植物调节剂,增强植株的抗性。
四、菌核病多从茎基部发病,并逐渐向上向下扩延,导致表皮腐烂。病斑表面有棉絮状菌丝,内有黑色鼠粪状菌核,病株上部很快萎蔫死亡。经风雨传播,病菌从植株衰老位置侵入。低温潮湿、密度大,可促使发病。
防治和治疗办法选用50%的速可灵1500倍液或40%菌核净1000―1500倍液喷雾。
五、抽薹体现为茎秆细长,叶子节间拉长,叶子薄而小,外皮厚而肉少,食用价值不高。出现起因一是肥料供应不足,尤其是基肥不足,控制了肉质茎的膨大。二是水分供应不足。其它气温太高等要素,也容易引起抽薹。
防治和治疗对策:施足基肥,水肥管理要恰当,育苗期要掌握适宜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