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下旬,在河南省西华县的10万亩对比田内,小麦正抽穗扬花,减施化肥的小麦肥壮油绿,麦穗长势匀称整齐。西华县农业农村局农艺师朱洪启在麦田里一边认真查看小麦长势,一边连说长势喜人,“按说产量增减肉眼看不出来,可这苗肥根壮,亩产1200斤打不住。”
这10万亩对比田是西华县正在进行的土壤残留降解和化肥减量技术利用试验:每亩地化肥应用量减少约30%,根据普通田地每亩小麦施用100斤复合肥、20斤尿素计算,10万亩对比田可减少化肥用量1800吨,能装满600辆农用卡车。
近年来,作为产粮大县的西华县借助农业科技手段,以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治理为支点,研究推广过程农业新模式,在保证粮食增产提质的同时,将化肥利用量降下来,展开了一场农业绿色转型的“减肥革命”。
化肥过多,“地还喂瘦了”
“稀稀拉拉三小片,扑扑楞楞尺把高,忙忙活活三把麦。”71岁的西华县红花集镇张庄村村民杨乱回忆起几十年前种庄稼时这样说。
他所在的红花集镇张庄村属于黄泛区,沙地土薄,小麦产量一向不高,温饱也成了问题。化肥的利用给当地人找到了一条“活路”。“那时候1亩地撒十几斤化肥,苗壮叶绿,产量翻倍。”杨乱回忆说。
现如今,30多年过去了,种一季粮每亩地就要用120多斤化肥,用量翻了10倍,但是粮食产量却不见加强了。更让当地农民担心的是,一旦不用化肥,产量就往下掉。“村里人都说‘地吃馋了,也喂瘦了’。”杨乱说,买化肥的钱越来越多,土地肥力却越来越差,土壤还板结严重。
河南省耕地质量保育技术联盟理事长党永富在研究过程中也发现化肥引起土壤酸化板结的问题,他解释说:“长期利用化肥后,土壤板结就像‘千层饼’,植物根只能横向长,扎不深。而健康的土壤像海绵,根直着往下长。过去小麦根须能达到2米,现在只扎在地面10-30厘米。有人说作物不耐旱了,其实与土壤和根有很强关系。”
化肥这个曾经让人欣喜的东西,现在却成了“首恶祸首”,不合理的应用引起耕地有机质含量减少,基础地力降低;同时也下降了作物的汲取率;化肥挥发进大气还有可能生成雾霾,流失到水体里酿成富养份化。
耕地退化带来的诸多问题让西华县认识到,减少化肥应用量,修复土壤迫在眉睫。在科技创新引领下,西华县大力实施生物土壤残留降解和化肥减量技术,并率先推广土壤修复产品研发使用。2016年,我国首个化肥减量新技术“炭吸附聚谷氨酸有机水溶肥”在西华县经过了成就评价。该技术被总结为“一减一增一提一治”,即减少化肥利用,加强粮食产量,提升农产品品质,防治和治疗环境污染。
该技术在绿色增产方面成效显著,化肥减量达到20%,锄草剂残留远远低于国际标准,农作物增产8%。其核心是一种叫“炭吸附聚谷氨酸”的生物制剂,通过技术革新,利用这类有机肥的成本降至每亩地30元。
土壤残留降解和化肥减量技术的使用推广,不仅提升了粮食产量,加强了农民收入,还为西华县农业提质增效和绿色扩展打下了根基。
化肥少了,“产量还高了”
曹自堂是西华县的种粮大户,他在当地流转了1000多亩地,当初,县里农技人员劝他应用化肥减量新技术。“因为心里没底”,所以他坚决不准许。最后,县里承诺如果减产包赔损失,他才勉强拿出10亩玉米做试验。
然而,令曹自堂没有想到的是,玉米收割时别人家地里的玉米杆都干了,他这10亩玉米仍在灌浆,还是活秆成熟的姿态。由于当年高温灾害,玉米总体产量不高,但是他这10亩试验田平均亩产却达到了1400斤。“没有想到,化肥用少了,产量反而高了。”曹自堂兴奋地说。
以前,曹自堂和当地很多农民的想法一样,认为种地但凡遇到庄稼成长不旺,就是肥没用够,从来就没想到化肥过多利用反而容易减产。如今,他不仅将全部土地都用上了化肥减量技术,还带动周围的人一起转变观念,科学种田。
西华县设立专项财政资金,鼓励农民在生产中利用化肥减量新技术,对应用聚谷氨酸水溶肥连片面积达到1000亩以上的,实行以奖代补。
西华县还积极强化示范带动、政府推动、社会联动作用。在全县原有10万亩示范田的基础上全面推广聚谷氨酸水溶肥。同时,将化肥减量技术推广利用到玉米、大豆、花生等大宗传统农作物上,以及奉母红薯、黄桥鲜桃、红花苗木、大王庄韭菜、艾岗辣椒、东王营葡萄、田口花生等“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农产品系植过程中。
接下来,西华县还将推广试验土壤残留降解和化肥减量技术70万亩,用于小麦栽培全过程。
品质提高,“自掏腰包也用”
有了种粮大户的示范带动,当地很多农民也看到了节肥带来的好处,杨乱和其他村民一样,隔三差五就去田里看看小麦长势。为了协助农民承担新技术可能带来的风险,西华县财政拿出300多万元专项资金,根据每亩地30元的成本,在全县22个乡镇(街道)开展技术推广。经过种肥同播,直接减掉20%的基肥,每亩地能节省化肥投入50元左右。
用上了节肥技术的张庄村党支部书记张建伟算了一笔账,根据县里提倡的用量,现在每亩地基肥只用80斤,苗肥只用10斤;按原本基肥100斤,苗肥30斤保守计算,减肥大约30%。他说:“眼瞅着出成效,往后自己掏腰包也得用起来。”
2016年以来,西华县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应用无人机喷施叶面肥匀称而精准的优点,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利用,达到节肥控量成效。
2018年,“化肥减量”写入了西华县的政府工作讲演,正式把土壤污染治理纳入全县工作“大盘子”,加大对生物科技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研发利用的扶持,将以点带面,层层推动。
新的节肥技术让农民吃上了“绿色”饭,但是这远不是西华县农业变革的终点。西华县委书记林鸿嘉说:“作为传统粮食生产大县,必需着眼长远,从农田化肥减量、农药残留消降、土壤生态修复等基础工作入手,增加农业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管控,再造一个农业大县。”
信息来源:农业科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