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芥蓝原产中国外,甘蓝的各个变异都起源于地中海至北海沿岸。甘蓝是我省主要蔬菜之一,俗称 “大头菜”“莲斑白”。在实际栽培过程中,不少栽培户遭受甘蓝早期易抽薹的问题,产量下降。越冬甘蓝为什么会产生早期抽薹?怎样进行防治和治疗?蔬菜专家给栽培户提出防治和治疗越冬甘蓝抽薹对策。
起因:播种早 易抽薹
“晚播越冬甘蓝,一般是在9月份育苗,11月份使用棉花、水稻、果园、地瓜等晚茬地块种植,4月中旬收获,收益较好,受到广大栽培户欢迎。从播种到收获,通过较长期间的低温,容易出现早期抽薹征象。抽薹后,失去食用价值,影响产量。”刘小俊说道。
甘蓝种植未熟抽薹是影响春甘蓝生产的最主要的要素。近年来,有个别菜农主观上为了争取春甘蓝提早上市而违背客观规律,播种期越来越早,再加上种植管理不妥,使春甘蓝种植出现未熟抽薹而酿成巨大损失。
甘蓝属于植株春化作物,当小苗长到7片真叶左右、叶宽5厘米以上、茎粗达到0.6厘米左右时,0摄氏度~15摄氏度的低温下,通过50~90天,就能经过春化条件进入生殖成长阶段。特别是在0摄氏度~4摄氏度的低温条件下,更容易经过春化而形成未熟抽薹。
早期抽薹是越冬甘蓝生产的大问题。国内外虽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但由于抽薹的复杂性,至今尚未彻底解决。目前避免越冬甘蓝未熟抽薹的重要技术对策是抑制越冬植株大小,不使它感受足够的低温而孕蕾。
措施:选品系 重技术
“甘蓝抽薹,一旦发生很难再抑制。如果已经发生抽薹,可按照植株包球状况进行处理。对于包球已紧实的植株要准时采收,否则抽薹将越来越显著,商品性将消逝。”刘小俊表示,要严格做好技术管控,避免抽薹。
首先,严格掌握播种期和订植期。播种期宜掌握在9月下旬,不宜过早,否则抽薹率较高。定值过早,由于在大田养分面积较大,新苗成长较快,越冬植株较大,因而容易形成未熟抽薹;播种愈晚,越冬植株愈小,发育愈晚,抽薹率也愈低。但是,如果太晚播也不利于甘蓝安全越冬。
第二,选用冬性强、不易未熟抽薹的品系,如冬春2号、逢春等越冬甘蓝种植不易抽薹。冬春2号一般在9月底育苗,11月初大田移栽,该品类冬性较强,耐零下16℃低温,不会酿成未熟抽薹。冬性弱的品系即使晚播,幼芽越冬,也难以防止先期抽薹。所以越冬甘蓝要防止早期抽薹,首先要解决甘蓝的品系问题。好的品类就是丰收的保证。总之,越冬甘蓝品系更新较慢,购种时一定要选择信誉高、推广时间长的品牌。
第三,抑制苗期施肥。若越冬甘蓝苗期施肥过量、越冬时植株过大,容易感受低温影响、经过发育形成未熟抽薹征象。故在定值后抑制肥水,勿使冬苗成长过旺,能够减少早期抽薹率或防止形成先期抽薹。
在越冬甘蓝种植技术上抑制未熟抽薹是很关键的一环,但要高产还必需看重其他技术对策,掌握好追肥的时机,是避免先期抽薹的关键。春天温度升高,植株成长加速,追肥促使成长,使成长进程超过发育进程。发育的植株,由于追肥的关系,可使养分成长超过生殖成长,防止先期抽薹,达到完成结球的目的。春旱时还应增加浇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