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就是富源街道车王村枣农——王福田。尽管收获的第一批冬枣产量不尽人意,但王福田对前路信心满怀
1999年之前,王福田像其他农民一样,是一名整天在黄土地里摸滚,靠种植玉米、小麦、棉花等作物谋生的庄户汉,每年看天吃饭,靠地收成,辛苦劳累一年,却收入不了几个钱。怎样摆脱这种窘迫的生活状况呢?老王一直在寻思着。1999年,全区大面积推广冬枣种植,时任村委会会计的王福田成为车王村里的第一批枣农。
冬枣种植需要诸多程序,从栽种到结果,最少需要三年的时间。此前没有任何冬枣种植经验的王福田只能从零开始,慢慢摸索,仔细琢磨。由于缺乏技术经验,老王家的冬枣树直到第四个年头才第一次结果,这年的产量让老王的心凉了半截:15亩枣树一共只结了3000斤枣,亩产200来斤。当年全区冬枣的平均亩产在2000斤左右,那一年,老王的冬枣一共才卖了8000元,还不如种庄稼收获多。
“当时着急是着急,可并不后悔当初的选择。种得不好,说明咱知道得太少。我能种好粮食,也一定能种得好冬枣!”王福田自信地说。
十本《冬枣日记》记录十年苦心钻研摸索历程
为了学习先进的冬枣种植经验,王福田经常蹬着自行车到80多里路之外的下洼镇学习。在那里,他向别的枣农求教,跟着专家组学习,每天要转五六个枣园,当天来回,全靠自行车和一双脚板。除此以外,王福田自己还蹲在枣园里不分黑天白夜地忙活,摸索管理技术,积累种植经验,将所学的心得一一记录在册,写成了数本《冬枣日记》,为他的冬枣种植积累了第一手的丰富资料。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年以后,老王家的冬枣亩产量从最初的二百来斤发展到了千余斤。
合理施肥、控制亩产是塑造精品冬枣的诀窍
目前,全区冬枣种植面积约50万亩。王福田家的这20亩普普通通的土地上,怎么就能结出如此饱满均匀、酥脆甘甜的冬枣,并在五届赛枣大会上四次夺冠?在王福田开来,要想种出好冬枣,除了技术方面的投入外,最重要的就是有机肥的施用和控制亩产量。
“如果施化肥,冬枣的有机质不足,含糖量会受到影响,枣的口感也不会很好。如果选用有机肥料就可以弥补这一点。另一点就是控制亩产。我一直觉得,产量高、数量多未必出好枣,现在我的枣园亩产基本维持在1800-1900斤,尽量不超过2000斤。”除去给枣树施肥、打药,盛花期树干“开甲”以及秋季收获等工作量大时才雇工完成,现在枣园的日常管理基本是由他和老伴两人来照料。“人的精力有限,所以与其‘广种多收’,还不如把更多的心思用在提升现有冬枣的品质上来。”老王说,他的枣不需要多多益善,只要个个都是精品。
“四冠王”光环照耀下,王福田更加专注于冬枣的品质并且不断传播经验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对冬枣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检验检测手段也越来越严格。种植冬枣时绝对不能像最初那样蛮干了,既要讲科学,还要动脑筋。”老王说,“通过赛园、赛枣,自家冬枣的品质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这是我最欣慰的事情,这说明他的辛劳没有白费。甭管是购买还是来我园子里采摘,只要大家喜欢,我就会加把劲,让我种的冬枣一直甜下去!”2009年,王福田被市委组织部、市农业局评选为“滨州市乡村之星”。
王福田年年获奖,不少枣农慕名前来请教冬枣种植经验,他总是毫不保留、倾囊相授。2014年,在沾化区第七届“林茂杯”赛枣大会上,富源街道车王村有四名枣农获奖,其中特等奖1名,一等奖2名,二等奖1名。值得一提的是,在过去举办过的七届赛枣大会中,车王村年年都有枣农入围特等奖,成为名符其实获奖专业户。
冬枣的市场前景广阔,规模化种植前景看好,带动了经济效益,有着良好的发展空间。为了保证产业的发展,产业实现绿色转型,带动农民增收更有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