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 | 甲香 |
---|---|
门类 | 中药材·《中药大辞典》 |
中文名 | 甲香 |
拉丁名 | Jiǎ Xiānɡ |
英文名 | |
别名 | 水云母、海月、催生子 |
界 | 植物界、动物界、其它 |
门 | |
纲 | |
目 | |
科 | |
属 | |
种 | |
分布区域 | 生活于低潮线附近的岩石质海底。分布浙江以南沿海区。产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 |
命名者及年代 | |
保护级别 | |
备注 | 摘录:《中药大辞典》;出处 《唐本草》 |
更多 | 为蝾螺科动物蝾螺或其近缘动物的掩厣。 |
《中药大辞典》:甲香
拼音注音
Jiǎ Xiānɡ
别名
水云母、海月、催生子(《中药志》)。
出处
《唐本草》
来源
为蝾螺科动物蝾螺或其近缘动物的掩厣。
生境分布
生活于低潮线附近的岩石质海底。分布浙江以南沿海区。产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
原形态
蝾螺,又名:流螺(《本草图经》)。
螺壳大而结实,壳高约9厘米,宽约8厘米。螺层约5~6层,缝合线明显,壳顶较高,体螺层较膨圆,各层宽度增加均匀。壳面有发达的螺肋,肋间尚具有细肋,生长纹粗糙而密,呈鳞片状。体螺层上一般具有2列强大的半管状棘,每列约10~11个。壳面灰青色,壳基部膨胀,螺肋生长纹和颜色与壳面类同。壳口大,圆形,内具真珠样光泽,外唇简单,内唇下方扩展并加厚。无脐。厣石灰质,重厚,外面灰绿色和灰黄色,具密集的小粒状突起,中央偏内下方有一旋涡状雕刻;内面稍平,有螺纹4条,核略偏下方。体柔软,触角细长;足甚发达。
性状
为圆形的片状物,直径1~4厘米,厚0.2~1厘米。内面略平坦,显螺旋纹,有时附有棕色薄膜状物质;外面隆起,有显着或不显着的螺旋状隆脊,凹陷处密被小点状突起。质坚硬而重,断面不平滑。气微,味咸。
炮制
①《雷公炮炙论》:"凡使(甲香)须用生茅香、皂角二味煮半日,却漉出,于石臼中捣,用马尾筛筛过用之。"
②《经验方》:"甲香修制法,不限多少,先用黄土泥水煮一日,以温水浴过,次用米泔或灰汁煮一日,依前浴过后用蜜酒煮一日,又浴过,煿干任用。"
性味
《唐本草》:"味咸,平,无毒。"
功能主治
治脘腹痛,痢疾,淋病,痔瘘,疥癣。
①《唐本草》:"主心腹满痛,气急,止痢,下淋。"
②《本草拾遗》:"主甲疽,瘘疮,蛇蝎蜂螫,疥癣,头疮,嚵疮。"
③《海药本草》:"和气清神,主肠风痿痔。"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外用:煅存性研末撒。
备注
本品在广东、广西、四川、甘肃、陕西、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湖北、湖南、江西、山西以及天律、武汉等地均作云母用。
摘录
《中药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