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期,北京的一些非专业媒体对北京市绿化种草问题炒得沸沸扬扬。由于过分夸大草坪种植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使人们对草坪产生了种种疑问和误解。有些人因而认为北京市就应该多种树,少种草,甚至不要种草。到底北京市绿化应不应该种草,种草与种树是否矛盾?北京作为一座现代化城市,在园林绿化中草坪究竟占有什么样的位置?请听听业内人士怎么说——
城市绿化主要有三大功能,即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创造城市景观和为居民提供良好的休憩场所。其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是最重要的功能。建设一个良好的城市环境,不仅关系到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而且也是全民族精神文明的体现。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的北京,建设一个清新、整洁、生态健全的环境,更有其特殊的意义。
北京属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型季风气候,冬季漫长而寒冷,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潮湿,全年平均降雨量600毫米左右,大多集中在7至8月。这种气候条件给城市园林绿化增加了种种难度,但通过城市园林绿化来改善北京城市环境质量却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城市绿化作为城市中惟一具有生命力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环境质量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城市园林绿地单位面积上的植物绿量越多,生态效益就越明显。据测定,同样面积的乔、灌、草种植结构的绿地,其植物绿量约为单一草坪的3倍,因此,其生态效益也明显高于单一草坪。
此外,北京城市用地极为紧张,城市绿地面积远远不能满足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要求。为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并达到最佳的生态效益,乔、灌、草有机结合的种植模式是最理想的选择。研究证明,在29平方米的绿地中,种植1株乔木、6株灌木、20平方米的草坪或其他地被植物是最合理的种植比例。如获建设部优秀设计三等奖的长城饭店庭院设计中,乔、灌木和非林下草坪比例为65%:35%;获1993年首都绿化美化优秀设计二等奖的方庄芳城园中心绿地中,乔、灌木和开阔地草坪的比例为77.5%:22.5%。这些设计优秀的绿地经过多年的实践,无论从景观、植物配置或生态效益上,都得到了公众的认可。
另外,纵观北京园林绿化的发展历史,历代遗留下的优秀园林作品几乎全是乔、灌、草结合的复层结构,这种种植模式既然能够长期流传下来,必然有其合理性。北京要利用有限的绿地,创造出更大的绿量,营造出更多的绿色空间,就要选择乔、灌、草相结合为主的种植模式。但是我们在考虑城市生态的问题时,不能忘记北京还是一座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大都市,这就要求北京城市绿化既要继承我国传统的园林风格,又要体现大都市的风貌。也就是说,北京的城市园林绿化虽然以复层结构为主,但并不是每一块绿地都要乔、灌、草结合种植。在一些重点区域或特殊地段,以及用途不同的绿地中,完全可以只种草不植树,而所谓的“草”也并不一定只是冷季型草坪草或暖季型草坪草,还可以是一些草本地被、宿根花卉、匍匐生长的花灌木或常绿灌木及藤本植物类等等。
目前北京园林绿化广泛应用的冷季型草坪草是否要退出北京园林绿化的舞台?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冷季型草坪草毕竟有其特殊的优点,景观优美,绿色期长,能极大地提高北京冬季景观效果和绿化水平,它们在园林绿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只不过其应用形式要从改善城市生态的角度来考虑,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盲目扩大种植。近年来,我国部分城市中冷季型草坪因其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过快而出现了许多问题,如草坪广场热,大量砍伐树木,追求过量的“以草代树”,既没有充分利用空间,创造最大的绿量,又不能解决炎热夏天市民遮荫乘凉的问题。城市绿地重建植轻管理,或者盲目种植,不考虑种植地的环境条件是否适合及养护管理条件是否具备,种一片丢一片的情况时有发生,不仅浪费财力物力,还使市民产生冷季型草坪无法长期存活,总要不停更换的误解。北京是个干旱缺水的城市,而冷地型草坪多数仍用自来水浇灌,绿地与人争水的矛盾日益突出。诸如此类的问题使冷季型草坪受到了各方的责难和抨击,自然也引发了争论。其实,无论是草坪还是地被、树木都是园林绿化的材料,它们的地位本是平等的,只是在为了满足不同的用途和目的进行重新组合定位,以充分发挥其自身的功能作用。国外的一些大城市大面积种植草坪并不等于北京也可以大种草坪,北京所处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要求北京的园林绿化应有自己的特色,而不是完全模仿国外。北京要有草坪,也要有其他的园林植物。园林植物种类的丰富,将从根本上减少大面积种植草坪带来的诸多问题,从而使北京的草坪业随着园林绿化事业的健康发展而迈入一个新的阶段。
城市园林绿化就像一个大调色板,需要多种色彩来调和。作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与任何事物一样,需要各方面的协调和合作,园林工作者应齐心协力,让北京的城市园林绿化事业演奏出更为美丽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