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腿菇是近年我国北方新兴的一种食用菌栽培品种。因其栽培工艺简单、成本低、效益高,且食用药用价值俱佳,而深受广大菇农和消费者的欢迎,颇具市场竞争力。其独特的栽培工艺特别适合冬季蔬菜大棚菌菜套作。一般100延长米大棚可投放2000袋左右,按2002年初的市场行情,农户可增加纯收入4000元以上。加之后期菌糠可回田改良土壤,可谓一举多得。现将其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一、品种选择
1.大棚蔬菜生产可选择具藤蔓或高棵的黄瓜、番茄、菜豆、茄子等适合保护地生产的优质高产品种。
2.鸡腿菇选用Co-1(我中心驯化的野生优质高产菌株),以及Co-944、H5
等适合冬季生产的优质菌株。
二、生产安排
1.蔬菜生产
蔬菜生产按常规的保护地生产要求进行。需强调的是,为便于套作鸡腿菇,可将行间距在原基础上增加5cm左右。
2.菌袋生产
(1)配料发酵
鸡腿菇的培养料配方可灵活选择。下面这个配方较适合北方地区使用:玉米芯52%、杂木屑15%、豆秸15%、麸皮10%、蔗糖0.5%、过磷酸钙1.5%、石灰5%、石膏1%、料水比为1:1.5~1.6。培养料要进行发酵处理。冬季在棚室内发酵,可建成底宽1.5m,顶宽1m,高1m,长度不限的料堆,堆顶及两侧多打通气孔。距料面10~12cm处的发酵层温度达60~65℃时,维持10~12h后第1次翻堆。如此共翻堆3~4次即可达到要求。第2次翻堆时加入0.1%克霉灵;最后两次翻堆时喷洒800~1000倍的杀虫剂如溴氰菊酯,以杀死料堆中的害虫。发酵后水分保持在60%~65%、pH值8~8.5,不足时加水或石灰调节。
(2)装料播种
培养料发酵结束后,散开料堆,当温度降至30℃左右时装袋播种。一般选用折径24~25cm,长45~50cm,厚0.025cm的低压聚乙烯袋。距袋端5cm处各扎2道微孔(相距0.5cm),播种时先系好一端袋口,按4层菌种3层料的方法进行层播。料袋中部再等距各扎2道微孔,此时注意菌种层要对准微孔。总播种量为料袋干重的20%~30%,两端多放,中间少放,其比例为3:2:2:3。
(3)发菌管理
料袋装好后,可置于空闲房间发菌,也可以靠大棚北墙堆放,用牛皮纸、编织袋等遮盖发菌。发菌期间主要是控制好温度,以袋内温度22~24℃左右为宜,不要超过30℃,否则菌种将被烧死,且料内易出现鬼伞(一种杂菌)。一般20~25天料袋可发满,此时称为菌袋。
3.菌菜套作
根据大棚蔬菜的生长情况灵活调节装袋时间。一般时间安排以菌袋发满后,蔬菜正值爬满架或植株高大茂密已进入果实生长期为宜。这是进行套作的适期。
(1)脱袋覆土
用锋利的刀片划破菌袋,脱去塑料袋,将菌棒顺垄沟间隔1cm码放好,然后覆5cm厚的土。覆土需加1%石灰、0.1%克霉灵混拌均匀,以1cm大小颗粒为主。如果条件允许最好取用棚外10cm以下的菜园土。
(2)整地浇水
覆土后,将垄面、地面整理好,结合蔬菜浇水向垄沟(现已成为菌床)灌1次大水。水渗透后,再将菌床表面缝隙或露菌料处用土覆盖好。
(3)二次覆土
一般10~15天后,菌丝可长至土层表面,露出白色绒毛状菌丝,局部有菇蕾出现。此时要进行第2次覆土。二次覆土是保证鸡腿菇高产的重要环节,覆土层以2cm厚为宜,并用喷壶浇水至土壤湿透。
(4)菌菜采收
二次覆土后10天左右,第1茬鸡腿菇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这期间,应根据天气情况和棚室内的温湿度,加强通风换气。晴天的上午或下午可向菌床喷1~2次水。鸡腿菇露出土层后,生长速度极快,一般3天可采收,采收标准为手捏菌盖稍有蓬松感。切不可采收过晚,以免菌盖老化变黑自溶,失去商品价值。菌菜采收盛期可先采收蔬菜,再采菇,以免采菇时损伤蔬菜。
(5)后期管理
第1茬菇采收后,清理床面,补充覆土,再结合蔬菜浇水灌大水。15天左右可采收2茬菇。根据蔬菜的生长周期,一般可采收3茬菇。
三、菌肥回田
蔬菜生产结束后,可将菌糠直接翻入土壤中,经过夏季的高温、雨淋、阳光暴晒、土壤微生物的综合作用,菌糠充分发酵,成为很好的缓释肥料补充到土壤中。菌肥回田既改善了土壤的通透性,调节了土壤的酸碱度,补充了土壤的养分,又很好地调节了因长期保护地生产而造成的微生物菌群失调。因此,既减少了下一季大棚蔬菜生产的化肥投用量,又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病虫害的发生,为蔬菜生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摘自《蔬菜》
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