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克新13号,于1983年用米拉(Mira)品种为基础材料经过连续自交选育而成,1999年2月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命名为克新13号。
特征特性
克新13号株型直立,苗期健壮幼苗生长势强,株高65~70cm,中晚熟,生育日数95~100天,复叶大小中等,花冠白色,结实性较强,块茎圆形,黄皮淡黄肉,表皮有网纹,块茎大而整齐,大中薯率90%以上,芽眼较浅。对PVY病毒具有田间抗过敏性,抗PLRV病毒,耐PSTV。轻感烟草花叶病毒(TMV),田间抗晚疫病,抗环腐病。耐贮性强,丰产性好,一般每亩产量为2000kg左右,结薯集中。1998年11月经农业部谷物分析中心测定:淀粉含量13.3%,食味优良,Vc含量为143.9mg/kg,还原糖含量为0.43%。
产量表现
该品种在1982~1983年在所内参加鉴定试验,平均每亩产量为1795.3kg,比对照品种克新2号平均增产39.3%。1985~1986年参加全省区域试验表现为抗病性好、产量高,平均每亩产量为1952.4kg,比对照品种克新2号平均增产10.5%。1996~1997年参加国家级东北片品种区域试验,10个点次均表现为增产,平均每亩产量为1392.9kg,比对照品种克新2号增产28.2%。1998年参加全省生产试验,在前期春旱持续低温、后期长期阴雨的情况下,5个点次均表现为增产,平均每亩产量为1596.1kg,比对照品种克新2号增产23.9%。
适宜地区及栽培要点
该品种适于在黑龙江省较肥沃的土壤上大面积高产栽培,也适于在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安徽等省、自治区种植,适宜栽培密度为3667~4000株/亩。以禾谷类作物茬口为最好,忌重茬。秋后耕翻整平耙细,深施底肥,N∶P∶K为2∶1∶1为宜。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土壤表面10cm深处温度稳定通过7~8℃时开始播种,播种深度根据各地土壤干湿情况来决定,在干旱地区或土壤很松散的地区播种可深些,深度为10~12cm;在土壤较潮湿的情况下可稍浅些,深度为6~8cm,一般行距70cm,株距30cm。加强田间管理,及时进行中耕培土,防除杂草及病虫害,对于晚疫病发病严重的地区,要在发病初期用58%的瑞毒霉进行药剂防治,及时收获,确保丰产丰收。
品种扩繁及推广应用
加强原原种管理保持优良种性,为了保证试验用种和在品种审定时能够提供大量纯度高质量好的种子,在参加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的同时,将该品种经过脱毒后,1990年在黑龙江省绥化市东富乡种植105亩,平均产量为1880kg/亩;1995年在黑龙江省海伦县东风乡种植225亩,平均产量为1940kg/亩,比对照克新2号增产15%;1996年在黑龙江省讷河县城郊种植225亩,平均产量为1933kg/亩,比对照克新2号增产10%。1997年在讷河县二良种植,平均产量1777.8kg/亩,比克新2号增产25.9%;在依安原种场种植平均产量为2096.3kg/亩,比克新2号增产15.3%;在绥化农科所种植平均产量为2213.5kg/亩,比对照品种克新2号增产9.7%;在大兴安岭蔬菜所种植平均产量为1369kg/亩,比对照品种克新2号增产14.5%。正是由于克新13号具有田间抗晚疫病、抗病毒、产量高、块茎大而整齐,商品率90%以上,芽眼较浅、食味优良等特点,因而近年来在各地播种面积不断扩大,并在逐渐取代克新2号、克新3号等中晚熟品种,特别在近3年来,省内面积由原来的30万亩猛增到105万亩,在吉林、辽宁、内蒙等省、自治区面积已达45万多亩,并且向外省区调种23000t,创社会经济效益460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来源:河南兴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