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季节:杏鲍菇的栽培和其它食用菌生产一样,都是以获取经济利益为最终目的的,所以北方各省杏鲍菇的栽培季节,不但要考虑到当地的气候条件,而且还要考虑到各季节杏鲍菇的市场行情或销售价格。只有综合考虑来确定杏鲍菇的栽培季节,才能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根据杏鲍菇生长发育的条件及杏鲍菇不同季节的市场价格变化情况,我们认为,北方各省出菇时间应安排在春秋两季。春季,可在3月~4月份出菇;秋季可安排在10月份~11月份出菇。在栽培实贱中,应根据这个出菇时间来确定菌棒与菌种的制作时间。目前,许多地方将出菇时间安排在12月至翌年2月,这个季节不但受南方产菇季节的影响杏鲍菇价格较低,而且,此时北方地区的气候条件很不适合出菇,管理非常不便。我省杏鲍菇生产大多采用塑料大棚,这个季节出菇,不生火加温,难以达到杏鲍菇生长对温度的要求;如果生火湿度很难把握且效果不佳,不通风易出畸形菇,如果通风湿度和温度又很难保持协调,所以各环境条件相互影响,很难进行正常的出菇管理。
菌棒生产:
目前,我省杏鲍菇生产均采用袋式栽培,生产出优质菌棒是获得高产的基础,应注意两个问题:
①培养料含水量:首先要明确培养料含水量与杏鲍菇产量之间的关系。许多栽培者认为,培养料的含水量越大,产量越高,二茬菇的产量会提高得更多。其实不然,水分含量过高,往往在发菌阶段菌丝生长缓慢,长势较弱,菌丝疏松无力,出菇时产量较低。同时这种菌棒在出菇时还易出现大面积杂菌污染。拌料时加水要适中,料水比例以1:1.1~1.2为好。②高温季节与辅料添加量:为做到秋季早出菇,赶行情,往往会在8月份开始生产菌棒,因此时温度较高,培养料易出现酸败,灭菌前后菌棒内PH值下降至6.0以下。有时在发菌时还容易出现大批量菌棒两头感染绿霉、链孢霉等杂菌,在生产上造成严重损失。故在高温季节生产菌棒时,麸皮添加量不应超过5%,玉米面最好不加。同时注意培养料含水量宜小不宜大。
催菇:杏鲍菇的出菇有一个特点,即第一茬菇出得不好,将影响第二茬的正常出菇,这一点非常重要,甚至可以讲是杏鲍菇栽培成败的关键所在。在杏鲍菇的栽培实践中,虽然催菇效果受到很多环境条件的影响,其中一个条件不适宜就很难正常出菇,但在诸条件中,最容易忽略的就是湿度,出菇时出问题十有八九是湿度没控制好,特别是在冬季或利用冷库、山洞生产,湿度往往达不到要求。因此第一批小菇蕾形成后,由于湿度太小或通风过量将袋口料面吹干造成小菇死亡,以后再增加湿度也很难正常出菇,而是在袋的两头料面形成无规则的疙瘩,随后在棒的四周也开始形成菌蕾,造成生产失败。所以在生产上,菌棒开口出菇时不要全部打开,一定将湿度稳定在85%~95%时再开口,开口时可以先开一个小口,以免料面干燥。更需要注意的是,在催菇时,切勿将菌棒两头多余的塑料割掉。
覆土:杏鲍菇的栽培实践证明,覆土栽培可显著提高产量。如采用覆土栽培可注意三点:①由于杏鲍菇菇蕾形成太多时互相争夺营养,很难全部长成商品价值较高的子实体,在栽培时要控制菇蕾的形成数量,所以在覆土时菌袋要竖放,而不能平放。②覆土层压实后要达到2厘米~3厘米。③覆土后要浇一次透水,特别是出完第一茬菇后再覆土更是如此。
定点出菇法:现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杏鲍菇的定点出菇法,这也是目前国内最科学的栽培方法,这种方法大大提高了栽培成功率和商品率。
配方、拌料、装袋、灭菌同常规,要点一是要使用20厘米~22厘米×50厘米×4丝的聚乙烯袋;无菌接种时,选一相对平整的面进行打孔接种,一般打三个孔,在中间部位一个,离菌棒端3处各打一个孔,像香菇接种一样进行接种、封口(或套外袋),常规方法发菌;出菇时把菌棒横摆在菇床上,接种孔朝上,当接种块上出现小菇蕾时,即进入出菇管理阶段;这种方法因出菇面小,出菇点料面的湿度易保持,大大提高了菇蕾的长成率;采用多点出菇,避免了常规方法产生大量不分化的组织块而造成养分消耗,和丛菇造成的成品率低等诸多弊病,这种成功的突破日前已通过省级鉴定。
山东省食用菌工作站 王世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