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病害重要出现在枝叶上。发病初期,染病叶面形成枯黄色或褐色小斑,早先逐渐扩展成圆形或近圆形病斑。病斑淡褐色到褐色,边缘颜色较深,有不太显著的轮纹,发病后期,病斑上散生小黑点,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潮湿时,小黑点中涌出粉红色胶状物。随着病害的扩大,相邻病斑连接产生不规则形的大病斑,使叶子皱缩、枯萎,引起脱落。
病原:病原为盘长孢属(Gloeosporium)和丛刺盘孢属(Vermicu~lariaFr.)真菌,隶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
发病规律:病原菌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盘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初夏,出现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多自伤口侵害寄主。一般植株下部的叶子发病严重。在高温多雨季节发病最重。
防治和治疗:①发病初期,准时将发病叶片、病株清除。秋末将发病叶片、病株集中销毁;盆栽凤仙花忌用旧土,以减少侵害源。②增加肥水管理,增强植株的抗病力。③药剂防治和治疗:发病初期,喷施50%代森铵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5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